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   作者:张莹
[导读] 本文以济南市文化馆为例,通过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诸多实践、探索和创新进行了意义浅析、经验总结和启示探讨,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济南市文化馆    张莹 250000

摘要:本文以济南市文化馆为例,通过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的诸多实践、探索和创新进行了意义浅析、经验总结和启示探讨,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主题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准扶贫;实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意义及必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主要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文化知识,传播新时代文化思想等,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贫困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补齐短板,更是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统筹利用资源,是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人心,促进社会稳定。因此,加快建设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
        二、文化精准扶贫的探索和实践——以济南市文化馆为例
        1、以文化调研为基础,实现精准定位。笔者认为,文化调研可分为城乡区域调研、群体对象调研、扶贫效果调研三部分内容。城乡区域调研主要是指公共文化服务针对的地域要精准。城市与农村、区县与乡镇在空间布局存在明显失衡,文化更是存在“贫富差距”,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这就要求在文化扶贫的区域选择要精准,贫困村人口相对集中,文化水平相对薄弱,且地理环境不便利的区域扶贫的精度更高;群体对象调研,主要是对文化扶贫人口特征、需求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进行“精准化分众式服务”,通过整合服务资源、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多元化的服务渠道传送给目标群体;扶贫效果调研,对于提供的文化服务形式、内容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反馈机制。在文化帮扶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总结,形成良性循环。济南市文化馆以“文化扶贫先知贫”为前提,对区域特点、群体需求、扶贫成效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实地考察,制定文化扶贫工作方案,确定了以本市较为偏远贫困山区及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短板的地区为重点扶贫对象,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和贫困家庭进行全面调研,为“扶真贫”“真扶贫”奠定基础。
        2、以文化帮扶为手段,实现精准服务。济南市文化馆在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中因地制宜的选择帮扶手段,通过艺术普及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让贫困群众从“接受扶        贫”到“自发脱贫”。


为贫困山村改善文化设施环境,制作文化宣传标语、对墙体进行全方位“包装”,扶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在长清区车厢村建立“党员服务基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专业优势,为村里孤寡老人和村民送春联、送演出;根据东岭角村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非遗助力扶贫行动,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展示,让村民通过了解非遗可将山区葫芦、核桃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成文创产品;“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春联送农家”系列活动更是长期坚持把精品艺术送到乡镇村口、福利院、养老院。
        3、以文化志愿为途径,实现精准供给。在文化扶贫中,通过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扶持培养文化人才,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力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效能的提升,使文化的种子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公开招募、推荐等形式累计招募基层文化志愿指导员近百名,与馆内业务干部服务于在全市十个县区内设立的20 个基层群众文化示范点和60 个辅导点,同时通过公益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培训选拔优秀群众力量成立馆办艺术志愿团队——群星艺术团,长期在基层乡镇开展公益辅导培训、“文化进基层、进社区”、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形成常态化、持续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将“送文化”与“种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
        三、启示和新思路
        一是要建立贫困地区长效服务机制。目前贫困地区的文化帮扶工作大多仅限于送演出、送书画等宣传形式,不够深入和持久。帮扶措施在不同阶段必须体现差异性,要明确文化扶贫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要建立文化帮扶长效机制,选择合理的扶贫路径,把百姓“要”的文化和政府“送”的文化相匹配起来,在文化扶贫目标内容的选择和实践方式的导向上做到精准发力,用优秀的各类文艺节目去满足贫困地区的文化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做到贫困群众住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让扶贫过程的合理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化。
        二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数字信息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也如火如荼。除了网站、微信平台、APP等线上基础服务设备,线下数字文化馆体验区也在探索实践阶段。“互联网+”给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带来了新动力,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的数字信息资源,遴选数字化产品,如电子图书、讲座视频资源或者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网络培训课程,大幅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例如,在贫困地区寻找独特的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深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展“非遗衍生品电商”,大力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
        三是要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目前,部分企业、高校、非盈利组织、个体等社会力量逐步参与贫困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但是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主动性不强,需要从制度上健全,从路径上建设,从财政上保障,从监督上规范。下一步需强化公益文化慈善领域的发展和媒体领域的宣传,可通过文化慈善组织成立公益文化基金会,资金专门服务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用于增加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便于利用的文化设施,开设特色化服务项目,形成一条龙服务模式;联合媒体领域增加对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关注度对特色品牌文化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体现社会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肖蒙.《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6.
[2]张琳、苏锐.《文化帮扶,从供给侧发力——济南市群众艺术馆文化扶贫成效显著 》[N],《中国文化报》, 2016.8.26(8)
[3]曲蕴、马春.《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2016.(9):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