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在身边 ——谈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蓝丽燕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
        蓝丽燕
        福建省龙岩市直机关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如何在众多美好事物中选择适合幼儿的欣赏内容?我们通过追寻幼儿的兴趣,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及符合幼儿年龄的大师作品,让幼儿与美好事物对话,从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美术欣赏、内容选择、回归幼儿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要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里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的“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但要给孩子欣赏什么?如何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内容?仍是我们困惑的问题。
         幼儿是欣赏主体,我们要基于儿童的视角来选择欣赏内容。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大多数是名家名画作为欣赏内容,“灌输”给幼儿艺术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往往会让艺术欣赏孤立在幼儿生活之外。然而在孩子的眼中,天空上形态各异的云朵、层层叠叠的山峰、造型奇特的瓶子、琳琅满目的泥塑、色彩斑斓的羽毛…这些事物在孩子眼中都是美的,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样也可以作为欣赏的内容,只有让幼儿园美术欣赏回归幼儿的生活,才能更有效地建立审美经验和能力。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只有自己喜欢的作品,才能更好的审美体验。对于不喜欢的事物,幼儿只能处于被动欣赏状态。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感知幼儿眼中的美。例如:在一次大班绘本阅读《世界上最大的房子》活动中,幼儿居然对绘本中蜗牛的“大房子”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见过蜗牛壳上面有很多花纹。”“蜗牛是透明的。”“我在书上看到一种黑色的蜗牛”“蜗牛的房子是彩色的,像大教堂,这是真的吗?”……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绘本教育,本以为按照预设完成这个绘本活动,可孩子们的关注点让我们抓住新的教育契机,生成课程资源,欣赏活动“蜗牛”应运而生。从观察实物蜗牛、欣赏各种蜗牛的图片到世界名画《螺旋形防波堤》,再到用螺旋形装饰线描画,幼儿始终是保持积极的学习品质。追随幼儿兴趣的活动是符合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
        又如一个雨天,孩子们都撑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来园,大厅和走廊上摆放了各种各样的雨伞。琪琪小朋友得意地对小伙伴说:“我的雨伞上有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美极了。”一句话打开一个话题,几个孩子纷纷拿起自己的雨伞,不服气地说“我的雨伞上也有漂亮的花边。”“我的雨伞上有小猪佩奇。”“我的雨伞上面有两只猫耳朵,更可爱。”“我的雨伞是抖一抖就会自动打开,很有创意哦!”“我的雨伞是花朵形状的。

”……关于雨伞的话题一直延续到晨间的谈话活动,索性今天就来欣赏“美丽的花雨伞”。孩子们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雨伞,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雨伞,积累审美经验,为接下来设计“特别的伞”和利用色彩、线条及各种材料“装饰伞”奠定了基础。源于幼儿的关注点,增强审美感受。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体验,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造的动机。研究表明,让儿童置身于审美环境中,不但有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处处充满着艺术气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指南》建议:“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大自然处处是景,我们可以在悠闲的散步时光里,驻足观察爬满围墙的炮仗花;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午后,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的云朵,天马行空地想象云朵的形状;可以在秋游活动中拾起一片落叶,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然而是生活中美好的人却容易忽视的。以欣赏活动“我的妈妈”为例,妈妈是每个人最为熟悉亲近的人,在孩子心中,妈妈就是美的。通过欣赏作家李自健《母爱》系列油画作品,一幅幅温暖而恬静的画面让幼儿产生情感迁移,能和自身的体验产生审美链接。幼儿再次画妈妈的时候不再是简单描画人物,投入情感和画面记忆,画面自然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饱满。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艺术作品很多,如“各种各样的鞋、服装、帽子”“美丽的花砖、奇特的建筑、”都是很好的欣赏对象,欣赏内容丰富多彩,才能让幼儿审美能力得以更大的提升。
        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师作品
    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因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对作品的理解上就存在差异,因此欣赏内容的选择还要循序渐进。幼儿普遍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作品,选择的大师作品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支持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大师作品。如吴冠中的《春如线》,幼儿能联系自己观察春雨、春花的生活经验,感受作品那些点点线线所表现出的春的意境。还有印象派大师梵高《星月夜》《向日葵》、蒙德里安、“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米罗等大师作品,都是非常适合幼儿欣赏的内容,这些作品不仅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激发幼儿想象的同时,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将身边美的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回归幼儿生活,围绕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环节,注重幼儿周围生活中各种资源的开发,带领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孩子们与身边美的事物对话,用心感受美的生命力,让孩子成为主角,让发现美成为常态,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吴丽芳.回归儿童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2017,第3、8期:86-98.
2.程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