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冯韶婧
[导读] 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质量需求在不断提高,渴望回归自然的呼声趋势提高,植物在园林中的地位以由过去的陪衬、配景变为主景、主体,植物造园也将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主流。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随时代的发展变迁,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质量需求在不断提高,渴望回归自然的呼声趋势提高,植物在园林中的地位以由过去的陪衬、配景变为主景、主体,植物造园也将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主流。植物作为景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造景素材,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近年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在学术界渐受重视,探讨其发展逐步发现容易忽视的问题,地方性不同的差异及其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手法的探索更容易忽视,面对这些现象,来具体的分析研究其现状,归纳总结现代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状况。
        (一)城市湿地的历史
        从我们的祖先也就是原始部落时期,傍水而居是基本生存特征。中国的10大水系都是古人类主要分布区,中华上下五千余年,黄帝在统一了黄河中游的广大中原地区后,以沮水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沮”的含义即为沼泽,可见以此为城市的雏形出现了,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位条件,依托于河、湖湿地建市是很普遍的规律了。再进一步分析我国江南古老的园林似乎证明,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和建设的国家。然而西方国家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国家在建设现代化“河道城市”方面已居于领先地位。可以从各国发展状态看出,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多样性以及湿地在城市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和表现出的复杂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植物景观的美感评价研究是很复杂的课题,理论上看是归入景观视觉资源即景色资源范畴,研究景观美如何被观赏和评价。国内植物景观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植物景观定性的研究如苏雪痕研究了美学以及艺术原理,认为植物景观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认为植物景观设计应当遵循“绘画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王淑芬等对不同质感的植物所形成的不同的空间感觉进行了讨论,认为粗质型的植物组成的园林空间粗鲁、缺乏雅致的情调,并有使得景物趋向赏景者的动感,而细质型的植物具有远离观赏者的倾向。而景观定量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定量不能覆盖全部审美研究,绝大部分标准仍然是定性的。其研究有徐晓清就南京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研究与综合评价分析时,邵燕在对镇江市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时和王芳在对中山陵植物景观评价时都提出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植被的丰富度、多度、密度、显著度、重要值等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国内专门针对湿地植物景观进行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还是针对园林水体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可近几年随人们对城市湿地的关注也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有所增加,娄娟以植物净化作用为基础,探讨了植物对城市湿地美化效果;用一种新型的景观来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顾颖在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分析花境的应用研究时,就花境在湿地景观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目前国内正在积极建立海绵城市,通过生态设计的手法解决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其中植物的种植设计是确保海绵城市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现在对于植物景观设计思想,就是使其在生态环境中自由的生长;通过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主调、辅调和一般植物的配置关系,使游客在游园的同时不仅能感受植物丰富多彩的变化,而且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国外湿地研究出现较早,基本从沼泽学开始的,德国的日耳曼人在公元46年开始对湿地进行了研究。随着1971年在伊朗签署了《Ramsar公约》,即《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引起国际有关政府的关注。随着《Wetlands》出版,是当前对湿地研究介绍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著作,这本书籍提出了许多湿地研究方面的理论对后期湿地的影响很大。1950年人们又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湿地进行深入研究。1960年左右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对湿地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他们将城市景观规划中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持续推进。1980年人们开始对自然界的水资源丰富地块加以改造和重新利用。21世纪初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越发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生活理念进入人们思想,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逐步加快,因此对植物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应用研究也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外专家学者在湿地和湿地公园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于各个层面进行研究,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在植物景观的评价与设计还并没有深入研究,对此理论探索,对发挥城市公园生态基础设施功能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三)研究基本内容和方法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复杂生态综合体,面对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应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采取多种课题研究方式。文献查阅法,通过收集相关书籍和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湿地、城市湿地、城市湿地植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植物生活习性特征应用到设计方法中。了解并学习景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域各种相关知识,全方位掌握国内外对湿地的研究成果,整合总结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理论成果,为研究的课题给予指导。案例研究法,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典案例,从个别往上再到特殊,侧重介绍城市湿地公园植物的应用以及设计手法等,通过分析案例整合研究出的理论成果,用实践检验其理论,得出自己对于课题设计方法。实地考察,对相关湿地公园进行湿地考察调研,对当地公园里植物栽种情况进行考察,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配置合理、美观情况等进行考察,照片记录、笔记记录、手绘植物等不同形式来对实地进行综合考察记录。
        (四)设计引导
        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植物设计时,生态学方面,自然性选用适宜本地区开花结果的植物,避免昂贵品种的资源浪费;生态性先对场地进行规划,特殊历史建筑和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保护起来,分析各地块在合理规划设计,将多样性地方性海绵城市系统理念穿插进设计当中。社会学方面根据人文心理构建造型各异富有观赏性植物物种,还有景观空间的路线引导,保证自然植物长期生长景观不破坏。艺术美感方面考虑主调、基调、一般植物群落配置,合理在种类、数量、美感上控制才能丰富整体品质。注意建立景观文化性分区,对人文文化赋予思想的植物代表不同思想感情,使植物更生动形象,富有生机。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目的在于再现和保护地域性的景观类型,其中植物是反映园林中景观设计最有生命力和代表元素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配置方式太过内敛,要与现代都市相互协调,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讲究园林植物现时景观,更重视园林植物随四季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达到时光与景相继变化的优美景观。
        (五)结论
        这便是当前的发展趋势,党和国家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城市有着高度期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渴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能记住乡愁可见当前影响力之高。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摸索,我国是人口大国生态问题会持续伴随,不合理的资源浪费还相继存在,只有不断整合实践运用,而植物景观设计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方法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利用历史中成功案例检验新理论型思想对城市加以改造变革。让植物回归生产美学,重造大地肌理色彩,发掘植物文化展现植物意境,营造“有氧会呼吸”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林业出版社,2003
        [2]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地域特色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4]徐新州.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研究[S].南京林业大学,2008
        [5]陈天津.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6]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6
        [7]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D].浙江大学,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