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互动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苟津铭
[导读] 摘要:城市公园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交流交往的不可缺少的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0106
        摘要:城市公园是人们进行休闲活动、交流交往的不可缺少的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建设中的互动性,可以增强整个公园乃至城市的活力。互动的设计理念为人与人、人与景、景与设施的关系提出一种和谐共存,并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得以提高。通过对昆明翠湖公园景观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提出了城市滨水公园全龄互动景观设计这一研究课题。使城市公园景观不再是纯观赏的对象,最终目的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关键词:景观互动;规划原则;以人为本
        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是城市公园使用者行为特征方面的研究, 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威廉﹒H.怀特通过行为观察和拍照记录的方式,对城市公园广场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指出利用率高的城市公园空间具有很高的社会交往水平,这种情况和平面形式无关,他认为休息空间的数量对公园的空间利用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城市公园应该加大休息设施的投入。1990年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提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前期,要从使用者行为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考虑使用者行为活动特征,合理安排城市公园中景观节点、园路、植被、园内设施等的位置和朝向,既要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能使彼此保持距离,分析了城市公园内使用者行为特征对景观空间的选择偏好,提出了带状空间、边缘化空间等较新颖的行为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意识的加强,西方学者对公园使用者行为研究时不仅仅考虑使用者的基本属性和行为特征,同时将使用者的种族特征也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使得使用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主要代表性的研究学者有:2002年Paul.H . Gobster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林肯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种族角度对使用者行为活动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观察公园中不同种族使用者的使用行为活动,提出了公园景观空间的优化策略,满足了不同种族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2003年 Laura . L . Payne从年龄和种族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公园使用者的行为偏好。2005年胡庆华从性别和种族的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
        其次是城市公园使用者行为与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的研究内容也相当成熟,如2001年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人对儿童行为与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儿童户外空间设计要从儿童行为活动角度考虑,设计师只有通过了解儿童行为活动特征,才能把握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精髓。2019年Franziska Komossa等人在其发表的论文中通过实验对比研究,观察景观空间中三种不同户外使用群体的行为活动差异,得出通过了解行为活动偏好的异质性可以有效地提出景观管理策略。
        国外交互设计的成功探索的例子。芝加哥千禧公园的皇冠喷泉就是增强人与设施的交互为设计前提,从设施的设计上加大了与人与设施之间的交流,使设施不在是孤掌难鸣的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有良性的互动,使景与人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交互设施的存在,能够使整个城市的活力得到提升,成为人流的聚集点。而且运用了LED视频技术,皇冠喷泉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2.国内研究现状
        2011年张明明在《价值工程》上发表《新时代景观设计中的“人景交互”》中表示景观设计的目标与内容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数字信息时代到来之际,面对当代社会与当代人的生活特征,应采取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与挑战的应对策略和表达方式,2013年何雅莉在《安徽建筑》发表《基于多元性、生态性、交互性的城市入口景观设计》中表示设计本就是应该吸收多方面资源,融合、创新、再生出新的表现形式。不管是生态设计还是交互设计,都体现了设计的多元性与创新性,2014年贾洁在《美术大观》发表《基于交互设计理念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研究》表示现代景观设计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定义范围,正是因为交互设计理念的发展,景观充当着洞悉城市的透镜,也成为重构当代城市的载体。
        国内交互设计的成功探索的例子。秦皇岛市汤河公园,有一个优美的名字:“绿荫里的红飘带”用最少的人工和投入,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并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长达500米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步道、座椅、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展示、灯光等多种功能和设施,使这一昔日令路人掩鼻绕道、有安全隐患、可达性极差的城郊荒地和垃圾场,变成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游憩地和生态绿廊。
        景观作为公园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来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每个城市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文化不同,所进行的城市景观设计也不尽相同,通过本人的亲身体验,发现城市公园几乎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缺乏与人的交流。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对于交互性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人、设施、自然的和谐相处。景观的设计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但是现在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很多并没有对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景观和人的关系的思考前提下就完成了对公园景观的设计,所以现在的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上出现了不少问题,没有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

从形式上盲目复制使得公园景观相似,造成景观与人没有交流,只是孤立元素的堆集,人对于景观没有亲近感,景观荒废,设施设备的老旧,使得公园的使用率降低。
        3.总结
        城市滨水公园因其地理环境,承载着人们日常社交、活动,在滨水公园规划中,要与所在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同,尊重当地文化,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公园,提升城市形象。大多数人对景观设计有误解,以为景观设计只是制造眼睛看到的“景”,生活和生态都成为景观的附属品,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做出来的设计往往忽略了人性,最后设计出来都是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流水线景观”。缺乏了景观的内在实质。景观设计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前提,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要符合大自然的有机发展,在设计中加入科技元素,鼓励人们参与到与滨水设施的互动中,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丰富感官,利用滨水设施的塑造城市性格,传承创新文化。
        景观不能只是空洞的摆设,更应该让景观“活起来”,让它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交流空间。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一味的照搬国外的成功景观案例,而是应该自己用心去做设计,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使景观跟人们的生活有一个较好的连接点,把人作为景观服务的对象,而不是人去迁就和适应景观。
        参考文献
        [1]威廉﹒H ﹒怀特.叶奇茂,倪晓晖译.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2]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Paul H.Gobster.Managing Urban Parks For a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Clientele[J].LeisureSciences,2002,24(2):143-159.
        [4]Laura L.Payne,Andrew J.Mowen,Elizabeth Orsega-Smith,AnExamination of Park Preferences and Behaviors AmongUrban Residents:The Role of Rwsidential Location,Race,and Age[J]J.Leisure sciences,2003,24(2):181-198.
        [5]Ho CH.Sasidharan V.Elmendorf W,et al.Gender and ethnic variations in urban park preferences, visitation,and perceivedbenefits[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05,37(3):281-306.
        [6]克莱尔﹒库珀﹒马库斯,拉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Zacharias J,Stath opoulos T,Wu H Microclimate and downtown open apace activity[J ].Environment andBehaviro,2001,32(2):296-315.
        [8]Golicnik B,Thompson C W.Emer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sign and use of urban park spaces[J.Landscape&UrbanPlanning,2010,94(1):38-53.
        [9]Franziska Komossa,Emma H. van der Zanden,Peter H.Verburg.Characterizing outdoor recreation user groups: Atypology of peri-urban recreationists in the Kromme Rijn area, the Netherlands[J]. Land Use Policy,2019.80.
        [10]张明明.新时代景观设计中的“人景交互”[J].价值工程,2011,(34):88-89
        [11]王慧.中国当代“原生态”景观设计美学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3):80-83
        [12]何雅莉.基于多元性、生态性、交互性的城市入口景观设计[J].安徽建筑, 2013,(3):17-18,125
        [13]初冬,贾洁.基于交互设计理念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14,(7): 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