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赵鑫

发表时间:2020/12/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赵鑫
[导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推动了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注重在一线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个工业化国家必须拥有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更应该有效地培养一线创新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专业
        1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探讨
        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学型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的重点是培养能在工业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强调学与用相结合,注重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我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一线技术工程师。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业和个人生产力,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论,人文社会科学与机电工程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素质和发展潜力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与改造、经营管理、经营销售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2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优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确保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为核心,根据能力培养要求,整合优化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为了构建损坏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①牢固的基础:通过思想政治课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数学基础课、人文素质课、计算机基础课。② 拓宽范围:专业基础课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管理等知识于一体。专业课程模块按照专业方向设置,注重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③ 明确方向:在专业基础平台上,有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和专长。④ 注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把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新的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
        2.2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提高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2.3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对接,形成良好的创新教育生态。整个国民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学校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高校培养的众多人才直接服务于行业,通过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对接,可以构建良好的工程创新教育生态。高校教师有义务积极搭建高校与行业深度关联的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行业的真实需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更有利于行业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应积极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2.4整合新技术,树立信息化和数字化工程教育理念,现代先进的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系统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和新的理念,已成为许多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培养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探索如何将新技术、新技术融入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的、全新的设计制造理念和发展趋势。
        以制造自动化和微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加工方式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教学中,要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知识融合。例如,在机械课程中增加了现代制造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程知识。它包括制造自动化技术、微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数字技术等相关技术。
        机械制图课程应引入三维建模方法,企业采用了三维设计与工程分析平台,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实现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即应用层(图形CAD、三维建模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层(虚拟设计、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逆向工程)和创新层(智能CAD、专家系统和人机设计)的结合。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企业实际,因此有必要基于CAD/CAM/CAE数字化新技术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使用CAD/CAM集成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竞争力。
        3结论
        在分析应用型本科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实践,必将促进机械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快速发展,带来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其他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中国高等教育[J].2008(5). 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