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什么抵御艾滋病

发表时间:2020/12/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7期   作者:黄利
[导读]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具有病毒性的感染性遗传疾病,病毒主要通过侵犯整
        黄利
        夹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乐山 614100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具有病毒性的感染性遗传疾病,病毒主要通过侵犯整个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破坏大量的人体免疫细胞,使你的人体被感染和或者患恶性肿瘤的发病几率大大提高。那么什么是艾滋病,我们怎么预防它?
        一、提高对它的整体认识
        1、名称含义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音译,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疾病综合征"。中文以英文全称( acquiredlmmunedeficiencysyndrome )的字头缩写" aids ",音译为"慢性艾滋病"。这一新的名称表达了艾滋病完整的基本概念,从这些名称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艾滋病有三个明确的定义:第一,获得性:这表明在艾滋病的某一方面,它是由后天所获取的,而非先天性引起的传染病,它是由艾滋病急性疾毒感染所致。第二,免疫功能不全:这表明在判断病原机理时,主要是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直接导致免疫功能的正常防御丧失。第三,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机体的临床症状上,由于免疫功能缺陷等可能引起的各种复杂症状。
        2、艾滋病病人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自1981年美国成功地发现了新型的艾滋病后,艾滋病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尽管全球同艾滋疾病之间的防治进展了多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发明出一种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以及其他治疗艾滋疾病的方法。
        3、潜伏期长
        自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内部以来,人们就开始与艾滋病的利益进行斗争了。在刚开始治疗的阶段,感染人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没有被发现严重损害,因此没有明显的中毒症状,我们称这种新病人为乙型艾滋病阳性感染者。当这些受感染人的自身免疫功能严重损害并达到某种程度时,其他的肠道疾菌可能乘虚而入,发生许多肠道病,这时受感染人可能会成为艾滋病患者。从早期艾滋病阳性病毒感染患者发展到早期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的时间从几个月到数年,一般为8至10年,最长的时间可达到19年。


        4、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病毒是否会导致艾滋病和性疾毒的感染?
        以下一般日常生活行为不会引起病毒的传播:
        (1)和其他患艾滋病的慢性疾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
        (2)和其他患艾滋病的慢性疾毒感染者一起就餐
        (3)共同利用各类公共设施,如公厕、电话机、公共汽车等
        (4)和其他患有艾滋病的慢性疾毒感染者住在一起,咳嗽、喷嚏和谈话。
        二、几大感染途径
        1、性生活接触
        混乱的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所都会使我们暴露于危险之中。所以正确避免高危险的性行为和正确合理使用避孕安全套是一种预防病毒感染和患艾滋病和性病毒的有效治疗方法。
        2、血液感染
        当一位健康的人阴部和阴道粘膜上出现皮肤损伤时,这些伤口恰好能接触到一些含有艾滋病阴性疾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其他受伤部位的渗出物等,便很可能会感染艾滋病阴性疾毒。
        3、母婴垂直接触感染
        母亲如果携带感染会传播给未出生的胎儿。孕妇应注意保护自己免受任何艾滋病和性疾毒直接传播的影响,这样孕妇才不会直接将艾滋病毒传染到她的儿童身上。如果你是怀孕的新型艾滋病阳性疾毒患者,仍然想生育孩子,那么应当定期到正规的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孩子出生后,尽量不要使用母乳喂养。
        4、吸毒感染
        吸毒的人通常共享针管和针头,如果一个人感染艾滋病,那么注射器可能被病毒所污染,这些艾滋病传播可能通过吸毒针直接传播给其他吸毒人。
        5、不正确的输血
        个人安全体外输血须注意,最大限度避免体外输血,如必须输血要知道这些血液物质是否通过艾滋病阳性疾毒免疫抗体的生化检查;不应盲目地使用其它血液产品,以达到所谓的"增强抵抗力"。献血到正规机构,禁止倒卖。
        由于艾滋病和性疾毒的人体传播途径十分明确,通过血液传播传染、性生活传递和母婴繁殖传递。而且,艾滋病的传播病毒在体外感染环境中非常脆弱,很容易被人类杀死。因此,艾滋病不能通过一般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如人类的空气、食物和水等。此外,艾滋病的传播病毒在其它蚊虫中不能持续存活,也不能被蚊虫直接咬伤传播。所以,艾滋病的广泛流传主要是与我们人类某些社会的心理行为习惯相关,完全可以通过法律的规定来禁止一些人们在社会上的某些心理行为。如果周围有人发现艾滋病的慢性疾毒感染人,不必害怕也不必排挤他们。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对他们表示同情,关心和努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正常地享受生命和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