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夜间体育产业,助力夜经济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施学奎
[导读] 摘要:夜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行政学院  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夜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夜间体育产业,助力夜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高级化。
        关键词:夜经济   体育产业   发展
        一、“夜经济”与夜间体育产业溯源。
        在中国“夜经济”最初就是夜市,萌芽于汉,兴盛于中晚唐,在宋代放开宵禁,盛极一时然而近代中国战乱频仍,地方上先后实行宵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夜经济的发展。在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夜经济在1978年之后才重新得到发展。世界范围内,“夜经济”又称“24 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在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的城市中心区到了夜晚,往往成为“死城”,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夜经济(night-time economy)概念被提出,在此基础上,弗朗哥•比安奇发展出24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概念,倡导多元化的夜间城市生活。1995年,英国正式实施“24小时城市战略”,美国随后跟进。
        在当代中国,城市爆炸式发展,城市人的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迅速提高,夜经济早已不是“夜市”这么简单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以文化追求为主,囊括饮食、旅游、健身、商贸、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的综合经济形式。夜经济的经营时间和组织形式往往较日间经济更为灵活、参与主体更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皆有参与,与各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夜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有一个远景目标就是在2035年把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达到4%。《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则主要在提高居民体育消费的能力和体育消费的质量方面着力。《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采取多样化的、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在夜晚延长开放时间,加快加强开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产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中明确提出持续支持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延长营业时间至夜间12点,并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形式,增强娱乐性。夜间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夜间体育产业是为了满足居民更多样的体育需求,把日间体育活动延伸到夜间,提供更长时间的参与,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样的、更具特色的、更具针对性的甚至一对一的体育消费内容,扩大体育消费的体量,扩展体育消费的范围。从服务的角度视角来分析,夜间体育产业更具有休闲产业的特征,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产业的划分,体育场馆服务、健身休闲服务、 体育竞技表演服务成为夜间体育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夜间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夜间体育产业的供给问题。
        夜间体育产业的供给还停留在“维持生存”的状态。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此相对应居民对体育产业的需求早已过了“生存阶段”而向更高层次发展,但供给侧仍停留在低端,而且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中高端的供给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体量是2.2万亿人民币,其中体育赛事表演、体育场馆服务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达到504.9亿元、1338.5亿元和581.3亿元,增速方面,体育场馆服务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分别排在前两位。城市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消费需求较大,尤其是夜间参与体育锻炼的居民数量越来越多,根据相关调查,不管是公益性体育场馆还是盈利性的商业场馆在夜间和节假日都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有些场馆需要较长时间的预约排队。事实上,根据《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在休闲健身体育场馆设施人均数量远远小于现今的体育强国,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虽已超过195.7万个,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仅1.66m²,而欧美等体育强国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超过6个平方米,甚至达到10 m²以上,可谓差距巨大。不仅如此,我国有些体育场馆在夜间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学校、机关等公共体育场馆有些在夜晚长期闲置,有的根本没有灯光,缺少管理和维护,有的干脆“禁止社会人员入内”;商业化运营的体育场馆一般价格高昂而且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室外的公益性的有灯光的体育场馆往往熄灯时间偏早并伴随着不规范管理。2018年底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希望在2025年把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规模做到两万亿人民币,但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的比重连5%都不到,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在占比往往超过四分之一,可见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发展是多么地落后。
        我国的体育休闲健身产业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体育休闲健身产业达到了8000亿的规模,但与2025年预期规模3万亿来比较,需要快马加鞭,年增长率必须超过30%。
        2、夜间体育产业的服务问题。
        体育消费是居民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产生的了更高层次需求,这样的需求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夜间体育产业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服务机制,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发展。目前夜间体育产业的服务机制恨不完善,这首先体现在服务保障方面,譬如曾经一度星火燎原的“共享健身仓”,消费者多为城市的青年白领阶层,消费时间多为白天下班以后,就经常会遭遇“超标准扣费”、押金不退或虽最终获退却被推三阻四,另外还存在设备不好用却难以获得及时的售后服务等其他问题,这些都极大的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终致这一细分产业领域刚萌芽即衰退,最后销声匿迹。第二,夜间体育产业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夜间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夜间进行健身锻炼休闲的群体迅速扩大,夜间开放的体育场馆也在逐渐增多,但场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尚不能满足来馆锻炼健身的人群对专业指导的需求,另外,在收费、预约、进馆、退费等方面的工作人员也较日间同等人群存在素质差距。再次,夜间体育产业存在服务理念落后的情况。譬如夜间开放的体育场馆往往仍以现场收费、现场预约、现场排队作为主要服务手段,效率不高,也容易造成服务欠缺,甚至现场改变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3、夜间体育产业的同质化问题。
        夜间经营的体育营利性机构过多举办常规业余体育赛事,透支了消费能力。夜间频繁进行低水平的业余体育比赛,消耗了观赛居民的热情,导致群众参与度不断降低,组织者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很差。各类体育休闲健身场馆阶段性的泛滥与重复。在三线以下的城市甚至很多欠发达城镇存在很多的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和营利性运动场馆,过多的同类场馆疯狂竞争,接下来的倒闭潮严重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夜间体育产业发展平台也存在雷同,比较典型的比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遍地开花。
        4、夜间体育产业的配套设施问题。
        灯光配置不足。例如湖南省长沙市,体育场馆数量上已经取得相当成绩,但夜间可用的比例很低,主要是因为灯光缺少配置,长沙市大学城的室外篮球场地约为300片,但湖南大学15片室外场地有灯光配置,其他象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的室外球场都没有配置灯光。城市公共设施配套设置不足,体育健身场所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直接影响公众对这些场所的使用,比如处于城市郊区的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就严重依赖配套的公共交通。城市治理能力欠缺也在阻碍夜间体育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经历了急速扩张,城市管理能力滞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很多体育场馆在夜间无人看护和管理,通宵营业的体育场馆管理服务人员也经常不能很好地完成自身职责。
        三、发展夜间体育产业,助力夜经济发展
        1、提升夜间体育产业的供给质量。
        精简体育赛事规模。对民间组织发起的体育赛事谨慎对待,对一些影响范围有限又可能挤占资源的能不批就不批。依托政府力量打造精品草根夜间体育赛事,“我是球王”、“三对三篮球赛”、“灌篮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在政府的指导下,第三方机构可以大力发展。合理设置重要职业体育赛事的比赛数量和时间安排,提升比赛的精彩程度,完善观看赛事的服务机制和观赛渠道。例如CBA联赛,可以增加比赛场次,扩大外援规模,增加外援使用频率,在全明星周末,可以增加大学生联队的参与度,增强了比赛的竞争性,打造更多的看点。严格规划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布局,避免同类型的场馆在地域上的过分集中,减少恶性竞争。加大对我国体育健身教练和其他健身指导人员的培训,体育总局和人社部牵头,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市场参与,增强公信力。。设置严格的职业管理制度,明确职业要求,对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进行处罚,可以制定严格的降级、吊销从业资格的制度,完善的投诉机制和黑名单制度,提升体育服务人员行业管理水平。
        2、提升夜间体育产业的服务水平。
        塑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梳理夜间体育产业的基本流程,对居民进行夜间体育消费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从事夜间体育服务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确立完善的服务标准,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对顾客的投诉给与及时的反馈。强化对夜间体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开设定期的专业化、职业化培训课程,建立完备的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体育素养的培训体系,并与参与夜间体育服务的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强化对夜间体育产业的失信行为的监管,建立夜间体育产业的诚信经营 “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诚信经营“黑名单”,欢迎社会监督。强化对夜间体育场馆的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
        3、减少夜间体育产业的同质化。
        合理规划各类体育赛事,对经济利益较好、影响较广泛的职业赛事,安排在重点频道的重点时段,例如CBA 联赛、中超足球 联赛等;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类的经典赛事,安排在恰当频道的恰当时段;于散打、搏击类赛事,安排在地方卫视的重点时段。提高民间举办体育赛事的水平,以市区、社区或村镇为主体打造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合理规划体育健身休闲场馆,在对体育健身休闲场馆进行合理布局的同时,推动体育健身休闲场馆的时尚化。发挥体育产业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区域情况,适时开发相适应的体育产业项目,譬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表演节目象贵州省依托“多彩贵州”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夜间体育旅游节目——独竹漂、陀螺、猴面鼓、龙舟竞赛等等。
        4、提升城市的治理能力。
        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社交、短视频等新媒体对居民进行“体育健康观”的宣传,为夜间体育产业的发展打造舆论氛围。完善夜间体育产业正常运行的配套设施,公共交通、卫生环保、安全保障等方面都要考虑夜间体育场馆运行的需要。强化制度供给,为夜间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转变“官本位”,对夜间体育产业的发展采取市场化的态度,把事前微观管理转变为过程和事后监督;为从事夜间体育的起因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等制度给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雨萧,陈爱平,何欣荣.供给不足配套不够激活,“夜经济”该如何破题?[N].中国建设报2019-05-29 ( 3).
        [2]张永.发展夜经济环保不能缺位[N].中国环境报,2019-08-07 ( 3)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