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水资源优化创新管理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第24期   作者:赵羽琪
[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日渐消耗,我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了阻碍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赵羽琪
        (皖江工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31)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然资源的日渐消耗,我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了阻碍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水环境的恶化,而水环境的恶化也将进一步造成水资源的短缺。面对这样的紧张态势,当前阶段必须从多方面对水资源管理进行创新研究,从而达到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目的。鉴于此,通过多角度分析研究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创新体系,对于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创新管理;推动作用

        一、水资源现状及矛盾分析
        1.水资源现状。水危机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作为全球13个贫水国中的一个,水资源短缺及污染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01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 462.5亿m3,比2017年减少4.5%。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6 323.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4%,比2017年减少5.1%。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2018年全国供水总量达6 015.5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9%;2018年全国用水总量与供水总量持平,生活用水量较2017年增加21.8亿m3。同时,在《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我国十大水系和重点湖泊水质近一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海河和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为轻度污染;地下水质综合评价结果总体较差,水质优良及良好的测站占比不足20%。
        2.水资源潜在压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30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含城镇公共用水)需水量较2020年预计增加388亿m3,年均增长率为2.2%;全国工业需水量较2020年增加321亿m3,年均增长率为0.9%;全国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多年平均约304亿m3,较现在增加102亿m3。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洪涝灾害较为频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相对滞后,水利基础设施较为缺乏,水资源浪费严重,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当前巨大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挤压到相对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容易引发过多复杂且突出的社会问题。
        3.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关系。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区的水环境系统,更会影响到人类的空间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总量的不断减少,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水的商品属性,这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人作为一种追逐利益的群体,随着水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开始肆意开发利用水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导致水资源空间承载力下降,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同时,随着水环境的恶化,将进一步造成水资源的短缺。
        4.存在的问题。第一,城乡区域之间、用水主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水资源供需情况不同,传统农业区和中后期工业生产区的用水量不一样,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用水量也不一样;城市与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城市居民、企业与农村居民、乡镇企业的用水需求、用水成本、承受能力也不同,供、用水公共服务水平必然产生差异。第二,制度体系不完善且执行不力。目前水资源管理正处于一个过渡转型时期,更为有效、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旧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且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效的水权分配与流转制度也刚刚起步,水价改革举步维艰。加之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不讲规则、不守规矩的现象比比皆是,使得水资源管理中的种种抵触、冲突、矛盾无法避免。第三,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反映了政府的偏好,公众缺少参与权利与监督权利,这会大大削弱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公众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还很薄弱,加上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可以共享,人们只会顾及自己的生活需要及经济收益而不会考虑区域生态效益;由于人们养成诸多不良用水习惯的时间较长,大多数人为了寻求便利将生活垃圾等废弃物随意丢置,忽视了自己在资源保护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创新
        1.注重品德教育,强化公众意识。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公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这需要全体公民参与其中。公众的正确认识及用水行为关系到未来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普及教育和正确引导来强化公众的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意识;从基础教育开始贯彻落实德育,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具体来看,可以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大型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改善公众在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水资源危机意识,这是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石。
        2.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加强水资源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化、系统化的水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强化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硬性规定,从法律角度对不道德的用水行为予以严厉惩治;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各环节工作,尤其注重后续的监督反馈,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强管理。此外,当地政府应对用水“挤占”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协调好工农业用水量,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配套规章制度。
        3.提高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当前阶段应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开展相应的现代化建设,借助计算机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包含管理联网备案、市场信息监测监控、大数据决策分析功能的现代化水资源监测管理平台。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起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为之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与决策服务。
        结语
        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创新管理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科学制定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整个水资源管理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污水排放的管制力度,实施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提高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处理技术,提高公众生活的水环境质量。同时,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不破坏生态环境,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匮乏,水污染治理能力较差,更需要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何志伟.基于多角度分析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创新体系[J].建材与装饰,2017,(5):92-93.
        [2]? 孙玉芬.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方式与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J].地下水,2016,(3):148-149.
        [3]? 沈兴兴,马忠玉,曾贤刚.水资源管理手段创新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5,(5):87-95.
        [4]? 何文学,李茶青.多视角探讨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制度及其创新体系[J].水资源保护,2014,(2):74-77.作者简介:赵羽琪(1998.02-)女,安徽阜阳人,本科,单位:皖江工学院,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作者简介:赵羽琪(1998.02-)女,安徽阜阳人,本科,单位:皖江工学院,研究方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