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双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互联网让语文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疫情期间,教学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习通平台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经典古诗词串起荡气回肠的人生,从中学习古人自信、勤奋、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助力学生自我成长,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理解作品内容、品味诗文语言,梳理文学常识,增加知识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语言魅力,树立文化自信,诵读经典诗文,汲取精神力量。
【关键词】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合作探究、互联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及,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智能手机已逐渐取代了传统通讯工具,学习通教学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很多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学习功能。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疫情,教育部及时做出“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重要决策,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投入到线上教学的准备之中,参与应用网络及移动终端开展线上教学的全新尝试,互联网成为师生线上交流的重要手段,网络学习环境成为了疫情期间主要的学习方式。
不能到学校,不能线下教学,通过网络在线课堂教学方式,要求师生提前准备好互联网移动终端,将备课准备的教案、ppt、电子教材、音频视频、自测题等教学资源提前上传至学习通教学资源,在线签到、设计主题讨论内容、研究学情、统计分析、批阅作业、学习反馈等,教师面临互联网+时代执教能力的全面考验,学生面临没有教师的督导,居家网络学习的环境,经过阶段性的教学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研究并熟练运用互联网实施语文教学迫在眉睫。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一个缩影,以互联网共享资源为支撑,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动教学、及时进行知识点的诊断。
一、互联网+时代,教学环境从线下到线上。
实施线上教学,师生熟悉的教室变为线上交流,师生隔着屏幕进行学习答疑,从课前准备到课中签到、授课、提问、讨论、抢答、知识点强化训练再到课后完成作业,学习评价反馈,从开始的忙乱到逐渐熟悉,学生从老师的讲授、微课视频播放到应用软件设计制作海报、剪辑视频上传、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有效弥补了线下教学的不足,特别是课后习题,学生的错题可以打回去重新提交,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优势,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充分得以体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线上教学偶尔也会受流量的限制,出现网络不畅、断网等问题,教师将知识点以讨论或试题库形式上传至学习通,个别学生提交作业成绩不理想,几次重复提交之后,出现学习情绪不稳定厌学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降低试题难度,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心理调适。
二、实施线上教学,教学策略及时转变。
传统的线下教学手段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线上教学,备课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录屏,学生可随时回放教学视频,有针对性学习,备课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资源需要重新整合,以适应不同学情,学生常常在各种学习资源切换中跟不上学习节奏,影响学习效果。
问题的出现,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准备以及教学环节的预设,虽然学习资料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新的充满挑战的教学形式,但是否充分考虑学情特点?线上教学是否有效?需要教师充分提高认识。其次就是要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学情特点,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学习活动。
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直播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指向学生,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学策略如下:
(一)课前自学,课中实施四步教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将任务点上传至学习通,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监控学生学习状态,对于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进酒》一课,教师及时上传介绍李白的微课视频、诵读音频、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将易读错的字词上传至学习通,圈画出难于理解的诗句,在学习通上传自己诵读的视频或音频。
2.反馈评价,掌握学习情况。
学生在线学习,学习环境以居家为主,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课前30分钟通知学生在线签到,教师将上节课作业完成情况及时总结评价,指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任务驱动,在线答疑解惑。
通过小组讨论,在线抢答等形式完成在线学习,如何理解“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神来之笔?如何深入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涵?整理出最有价值的讨论内容,线上展开讨论。
4.展示评价,拓展知识迁移。
结合《师说》中的观点,结合个人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学生的作文,进一步了解学生运用古文内容展开议论,强化自主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哪些观点是学生借助教师讲授拓展迁移内化为个人的理解,哪些是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的。
通过四步教学的精心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三、自主探究,提升核心素养。
互联网让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疫情期间,中华经典古诗词中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内涵,遇见浪漫美好的古诗文,优美的诗句让人遇见落泪,再见断肠。“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经典古诗文串起了荡气回肠的人生,从中学习古人自信、勤奋、豁达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助力学生自我成长,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理解作品内容、品味诗文语言,梳理文学常识,增加知识积累,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作品的精神力量和语言魅力,树立文化自信,诵读经典诗文,汲取精神力量,也是学习的素材,让学生联系实际,探究思想内涵,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视野,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呼唤职业学校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始终保持创新与科学精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语文教材(第四版)突出特点是增加了古诗文阅读篇章,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如果单纯让学生机械记忆,以史说史、以诗读诗,无法构建诗和史并项而立的立体思维。将教材内容设置为不同专题,突出每个专题的教学侧重点,古诗文选读专题将以历史为轴线,结合历史背景学习古诗文,对学生成长中的知识储备、素养提升都大有裨益。
作者:李瑞双 ,高级讲师 ,本科
研究方向:语文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