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刘慧泉
[导读] 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可自觉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产业结构向高
        刘慧泉
        商城县职业高级中学 河南省信阳市   465350
        摘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可自觉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大大提高学生人力资本的附加值。这也使中职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策略;工匠精神
        在新时代注重培养“工匠精神”的形势下,中职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应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中职语文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创新思维,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融合工匠精神开展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其产品的细致工作、追求完善和完美、坚持和追求高品质商品以及不断改进的精神。工匠精神强调执着、专注,但绝不等同于因循守旧的“匠气”,其中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这意味着,工匠必须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向往的境界。首先,相比传统“照本宣科式”的、“讲话性”的道德教育,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在形式上更为符合学生的接受模式,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把崇高的道德理想、正确的处事方式融进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里。化“教化”为“感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会与大纲要求更为契合,更有效地对学生产生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在内容上更贴近实际的学习生活。“工匠精神”,作为技能型人才的最高职业道德修养,极易与正在职业技能学习阶段的中职学生产生内在共鸣。职业道德,作为人生道德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能够有力地影响学生其他方面道德修养的培育与养成。除此之外,由于讲授内容对专业学习的代入感、体验感更强烈,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达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双赢”的效果。
        二、中职语文课堂中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
        1.“师”“教”两不误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教师应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保持一个乐于“求知向学”的本色初心,主动学习教育领域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前倡导的“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抓牢本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具备教育心理学、行为学等多方面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对自身进行素质提升、生涯规划也是自我提升中重要的一环。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先河,要求教师取得各类本专业相关资格证、与学生一道参与各类竞赛、定期发表理论文章等举措,就是有益的尝试。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教师应善于联系“工匠精神”展开教学工作。首先,重点讲解如《科学是美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的课文,多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其次,作业布置可偏重于与具体专业的联系,组织学生以在专业学习中对工匠精神的体会、对职业生涯的展望为主题的写作。最后,积极组织如“著名工匠传记读书会”“‘工匠精神’体会主题演讲”等课外活动,启发学生从方方面面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


        2.创设工匠精神特色课堂,发挥语文教育人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汲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情操的陶冶。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组织参与五分钟“工匠精神”主题演讲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关于工匠精神的资料、撰写演讲稿并在演讲后进行相互点评。基于此,可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针对话题进行思考,可以全方面了解工匠精神和故事,进而在自己的心中产生工匠精神的萌芽。发掘工匠精神的素材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需要合理使用统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补充关于工匠精神的材料,这样可以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工匠制作方面的文章,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一般特点。通过让学生了解具体制作特点,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了解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比如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大国工匠”来写一篇赞美航空航天科学工作者工匠精神的文章。
        3.实施语文现场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所谓的“语文现场教学”是指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它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学习模式。中职学校学生自律能力有待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外,很难自觉地进行课外学习。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实施有效的教学。中等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让学生学到一些适应社会实践技能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师说》,让学生感悟师徒传帮带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中职语文课程长期以来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篇教学效果无法与片短式教学相媲美。在教学中,要善于截取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也可以形成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以实现语文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渗透。比如在参与实践活动的间隙,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了解其中人物的技艺、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让学生体会创造和工匠的伟大,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激情,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语文课本仅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引子、一个方向标。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工匠精神的知识。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让学生成长的唯一方法,是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阅读、阅读再阅读。”利用阅读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开列一些课外阅读书单,如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如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告诉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等等。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只要我们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坚持以服务职业教育为基本原则,根据职业需要调整教学重点,积极发挥思想教育的价值,塑造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语文技能训练,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有效促进工匠精神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吕磊.中职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45.
        [2]佚名.浅谈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7):47-51.
        [3]滕英.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職语文作文能力提升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28).
        
姓名:刘慧泉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4.07  学历:本科  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职业高中) :4653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