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一本,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4期   作者:夏丽华
[导读] 学习一篇经典的课文,阅读一本有关联的经典之书
        夏丽华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312000    
        摘要:学习一篇经典的课文,阅读一本有关联的经典之书。一文带一本,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著作,课内课外两手抓,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师生一起摸爬打滚同窗共读,第一遍保证时间浸泡式原生态阅读,第二遍老师引领学生探究式深度状阅读,第三遍经典式无障碍流畅阅读。有策略有跟踪有落实,同一本书一而再再而三地多读几遍,步步踩在实地,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真正走进书里去,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实现阅读自动化,使学生真正成为成熟睿智的阅读个体。
        关键词:原生态阅读;深度状阅读;无障碍阅读
        上完统编教材六上语文第一课老舍的《草原》一文,我们师生一行,仿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明朗的天空下,羊群好似珍珠,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美丽的景色,浓郁的风情,真想高歌一曲:蓝蓝的天上飘白云,白云下面是我家……此时此刻,水到渠成地把《聆听草原》一书推荐给孩子们,聆听作者艾平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孩子们纷纷兴致高昂地借书、购书,开启艾平《聆听草原》的阅读之旅。于是,和学生连滚带爬同窗共读《聆听草原》,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真正走进书里去,实现阅读自动化,建设有意义感的阅读生活。
        一、浸泡式原生态阅读第一遍
        师生人手一本,都拥有了《聆听草原》一书后,开启原生态浸泡式阅读。每天保证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一气呵成,一读到底。每天午间静心阅读时间,成了最幸福的时光,差不多可读1小时多。坚持着非常朴素地读完整本《聆听草原》第一遍,我和学生每个人的头脑中有了文字大致的烙印,为第二遍深度阅读打下扎实基础。那段时间,在校时,我和学生同窗共读,有时我读一句他们接一句,有时他们读一句我接一句;下班后,回老家的公交车需要坐很长时间,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拿出来多读几页多读几次;临睡前,也必定得读一读才睡得更香甜。
        二、一而再,探究式深度状阅读第二遍
    在建设有意义的儿童阅读生活这件事上,老师引领学生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仔细阅读《聆听草原》,着手进行整本书教学设计。
   (一)切磋设定教学目标:认识作家艾平,深度感受作者知性温婉的运笔、细腻亲和的情感。跟随作者曼妙的笔触,感悟她所热情讴歌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深邃意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
        (二)导入引发探究期待。首先,打开记忆的闸门,背背曾学过的有关草原的古诗词。如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再如唐·曹邺的《寄刘驾》: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其次,出示艾平《聆听草原》最后黑色封面上隽永的文字:他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穿过霜天和绿野,追逐丰美的牧草,追逐生命的盛宴。那注视万物的眼神,都蕴含着来自草原的安详和勇气。有感情地吟诵,猜猜这段文字来自哪里?
        (三)认识作者艾平并交流作品梗概,链接课本和工具书。链接六上语文单元一排比、分号等的用法和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等,并培养阅读时充分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优秀习惯。

一字一字阅读《聆听草原》,我们感受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壮美宏大,眼前仿佛展现一片神奇,天是那么澄澈、河是那么清幽、草是那么灵动。开篇先和学生一起欣赏几个别致的句子。“葳蕤”一词怎么读?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阅读时碰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要主动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当堂查字典“蓊郁”,弄清楚拼音解释。看到“一夜鏖战”,你想到我们最近背过课本中的哪首诗词?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请分享本书中你最欣赏的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一句带分号的句子,说出页码和第几行,带领大家读一读。在《聆听草原·草原》部分,你最喜欢哪篇散文?为什么?在《聆听草原·生灵》部分,你最倾情哪篇散文?为什么?齐读书本P425最后几句话,聆听草原,作家听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了作者在痴情地歌咏呼伦贝尔大草原,她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深沉。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2:我俨然听到了作家无比虔诚地歌唱着草原母亲。这种生于草原、长于草原、老于草原的感恩之情是那些“到此一游”的外来者无法理解的。生3:作家的文字力透纸背,我清晰听到了作家对草原的怜惜保护,责之切爱之深。这种心痛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源自心灵深处的肺腑之痛。这种痛非常强烈,直抵人心,值得每个人好好反思。生4:透过作者亲和朴实、催人泪下的文字,我宛若听到了作者所热情讴歌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深邃意旨,像鞭子抽打我们,鞭策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草原保护环境。
        三、再而三,经典式无障碍继续阅读第三遍   
    所谓经典,就是值得重读的文字。《聆听草原 》,就是经典,值得再而三经典式无障碍继续阅读多遍。读着读着,孩子们听到了作者袒露出她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念,仿佛听到这种眷恋不止于舌尖的味美,不止于空气的清新,不止于风景的迷人,不止于简单的故乡情。作者的文字,极富张力,像有劲道的拉面,耐咀嚼。读着读着,感觉读书就像嚼软糖,甜而有韧劲;读着读着,感觉读书就像喝牛奶,香而有营养。读着读着,孩子们慢慢领悟了三毛金句的内涵: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结束语
        课外阅读看上去不着边际,但操作起来要有归依。 一文带一本,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著作,课内课外两手抓,能使学生从教材走向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读有兴趣,一往情深钻进阅读的天地里去,并且读有所得,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
        以六上语文为例,我和我的学生,不光是上完《草原》读艾平《聆听草原》一书,还有上完《七律.长征》读魏巍《地球的红飘带》一书,上完《狼牙山五壮士》读管桦《小英雄雨来》一书,上完《穷人》读高尔基《童年》一书,上完《盼》读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上完《只有一个地球》读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上完《聊聊书法》读蒋勋《汉字书法之美》一书,上完《好的故事》读鲁迅《朝花夕拾》一书。一文带一本,把学生有限的宝贵时间用到点子上,步步踩在实地,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变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学生和书朝夕相处接下了不解之缘,培养了阅读的嗜好。一文带一本,建设有意义感的儿童阅读生活,开拓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使学生成为成熟睿智的阅读个体。
 参考文献:
        [1]聆听草原/艾平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