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昕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 北京 北京市 100123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编号:CDDB19210)研究成果。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精神是必要的,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民俗文化精神的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索智慧源泉的经典中,走出自己的人生哲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与整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民俗文化资源主要有以下策略及优势:强化阅读能力,增长相关知识;丰富作文素材,提升写作水平;关联课堂内外,关注德育渗透;发掘民俗内涵,培养鉴赏能力;利用实践活动,创设多样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冲击的危险情况下,把民俗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既是落实《课程标准》和践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又是对民俗文化实施的保护措施,同时还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兴趣激发的教学新思路。
本文为北京市规划课题《民俗文化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的前期实践总结,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五大教学策略,为相关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一、强化阅读能力 增长相关知识
民俗文化蕴含着大量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反映出厚重的民俗文化,二者不分彼此。民俗文化内容广泛而具有深度,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具有的文化素质表现,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成为民族认同的一种文化标志。无论是文言文、现代文,还是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民俗文化身影,它们涉及语言文字、礼俗礼仪、古代历法、岁时节令和天文地理等领域。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就是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理解祖国文化的过程。
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和完善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提示和教师的点拨,能够积累一定语文知识,拓展自身阅读视野,这对于他们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阅读和学习来说大有裨益。正如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所述:“如用古代或近代民俗志资料去印证和论述古典文学中的某些现象、问题,往往可能起到钥匙的作用。”
二、丰富作文素材 提升写作水平
民俗文化在作文教学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写作素材。民俗文化是生活文化,且种类繁多,是人们身边的文化,把民俗文化作为作文素材来源,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真实、广泛、快速、有效的途径。中学语文课内课外都可接触到大量的民俗文化意象,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都能传递出美好的民族情感。
将课文所涵盖的民俗文化事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感悟能力相结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民俗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明的道路,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这种把民俗文化作为作文素材的教学方法实际是让作文回归到生活的表现,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关联课堂内外 关注德育渗透
民俗文化具有影响教化、行为规范、情感维系、心理调节等功用。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这不仅能使中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学作品中真挚朴实的民俗文化可以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深入读者的思想,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获得审美体验,构筑起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
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若能将文本中的诸多民俗文化元素与文章所凸显的主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有效达成语文教育教学目标与德育渗透的双丰收。
四、发掘民俗内涵 培养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在课内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少的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谚语等,它们都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德观念,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传递的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俗语倡导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优良作风。让学生在阅读中触碰民俗文化,从中感受道德的力量,提高审美意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实践活动 创设多样课堂
民俗文化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特殊的教学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它注重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密切自己与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积累知识,拓展视野。民俗文化有着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独特魅力。
教师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组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民俗展览、民俗采风、社会调研、参加民俗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去感受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和学习祖国文化的动力,丰富自身知识文化内涵,增强语文素养。开展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收获丰富的知识、拓展视野,而且能够发展思维判断和资料整合能力,培养探索发现创新精神,锻炼动手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等,这也正是开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意义所在。可以说,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机会。
结束语:
总之,“民俗文化课学习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民俗文化知识的学习,挖掘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和审美情趣。”因此,对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全局把握,对于有效达到语文教育目的、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与古典文学[J].文史知识,1985(10):39.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语文教育创新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400.
[3]陈滔娜.语文教材的文化分析[J].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M]2015.8
[5]钟俊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郭锋.《语文四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10
[8]冯汝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