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0/11/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   作者:李照武
[导读]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需要与各个教学课程进行融合,数学课程也不例外。所以,在展开高中数学教学时,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结合数学教材创设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李照武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需要与各个教学课程进行融合,数学课程也不例外。所以,在展开高中数学教学时,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结合数学教材创设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1-072-01

        现如今,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突出。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合理性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策略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在当前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前提下,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更能够体现出科学思维和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可以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而是更加的丰富多样化,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就不再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然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内容,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之前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教学策略,这就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有效融合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数学不仅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相当枯燥的,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厌恶以及放弃学习的现象。面对着学生毫无学习激情的状况,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的内容相互整合,并通过多媒体声音、图画、文字、动画的表现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是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兴趣。


高中数学尤为如此,因为数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这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起来多少都会有点困难,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面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如何缓解并改变这一现状呢?目前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化以及对丰富内容的获取能力,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内容,供学生理解与学习。多媒体可以将声音、图片、甚至是视频都集中整合起来,立体直观地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展现给学生。并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课程变得更有层次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疲劳的感觉。比如,教师在讲解各种函数曲线及其特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相关的函数知识。通过直观的表现,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各种函数对应的图像以及相关的变化,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顺利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效果的好坏,关系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为顺利导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学习体验,接触到文本以外的视频、声像、音频等生动形象的学习素材,产生学习兴趣,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进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课堂开始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视频形式直观形象的呈现数学知识,创设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如讲“统计”一课时,基于信息技术,笔者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操作图表中的数据变化,让学生直观看到统计图表的调整、增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利于教师顺利导入课堂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数学包括集合与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数列、复数、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等内容,具有复杂、抽象性的特点,教学难度较大。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将这些数学知识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几种形式的组合表现,化抽象为具体、化烦琐为简单,有效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通过PowerPoint、Word、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动态化或直观地呈现这些教学内容,让课堂“活”起来,这样就能化难为易,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学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具体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图像中用色彩、闪烁、字的放大、缩小等手段进行标注,直观地反映出函数本身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观察、总结归纳,得出图像的变换规律,突破教学重难点。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地展开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新时期背景下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正确的认识信息技术,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展现出来优势来正确地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惠.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复习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1):25-26.
[2]王小平.启发性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