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科
湖南省衡南县谭子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生作为活泼好动的代名词,有着大人所不能比拟的激情,既是活跃课堂的催化分子,又是扰乱课堂的“罪魁祸首”,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如何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了教师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与挑战,需要教师贴近学生的这一特点展开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彩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道德责任与社会运行规则的一门基础学科,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第一道门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将目光投放到黑板上,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学习内容。接下来,本文就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展开多样化教学,以期为学生打造五彩的课堂生活。
一、走进实际生活,去感悟道德与法治
除了课上的学习,教师的教学生活化教学还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教学空间要延伸到学校和课堂之外,通过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获得经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条件,笔者让他们参加贴近生活、反应需要的实践活动,争取学生在每一次社会实践中加深自身社会感悟,从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例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熟悉家乡的自然环境、特产,进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通过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邻居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有哪些传说故事以及哪些特产,并在调查中收集一些资料如照片、旅游方案等,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亲身体验,亲近家乡,获得认识。之后在课堂组织学生整理资料,交流讨论,展示在调查中发现的家乡的美,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获得感性认识。
二、注重教学效果,提倡学生知行合一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主要是针对课文来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论进行死记硬背,达到教学目的。可是,这种方式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学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不能深刻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且不能将这些道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知识的结合,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团体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道理和做人标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在《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时,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熟悉、统计校园内的设施,拍下自己最喜欢的校园一角。课上教师可以将学校的平面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指出平面图上的某一位置,让学生回答这是学校的哪里。通过这些途径的引导,学生能够初步熟悉校园环境和各种设施,知道他们各自在校园中的方位,同时将课本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学生懂得尊重学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懂得学校各种设施的用处,而且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坚持按照课本中好的东西去做,克服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逐步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生活。。
三、深挖教材资源,激发学生亲情感知
亲情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内心深处的一个情节,也是每一个家庭和个人得以凝聚的强大动力源泉。小学时期的学生内心世界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对于亲情的培养只是欠课堂教学引导的这一阵“东风”便能倏忽醒来。在上述我们提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收录着大量与亲情教育相关的资源内容,这些资源内容对于学生的亲情教育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故此,我们在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之余,应当在过程中适当的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以达到激发学生亲情感知的目的。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教学时,笔者便借助“父母心”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向学生展开亲情教育。如:笔者首先通过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家》,通过这首歌中蕴涵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家人非常的快乐和温馨的情境,导入本课。接着通过“假如我来做父母”“我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不给家人添麻烦”等几个环节,使学生懂得父母爱的不同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父母分忧。课后通过采访爸爸、妈妈,问问他们的愿望、苦恼和爱好这一行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父母,深化对父爱、母爱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够做到互相尊重、相互理解。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上述三种策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国英. 增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 2017, 000(030):168.
[2] 郝耀东.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J]. 考试周刊, 2017, 000(08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