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敏
河南省许昌市坡胡镇水磨河小学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质疑问难是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重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因此通过质疑问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和动口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疑问难;培养策略
中国教育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些现象仍然令人忧心如焚。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一统天下,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学生中能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敢于质疑问难的又有多少呢?在此,我想大声的呼吁——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布置预习时,质疑问难,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每篇课文教学前,我都布置学生先预习,自己自学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同时还要边读边想、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问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例如我叫《路旁的橡树》一文前,学生在预习质疑本上提出了“为什么把笔直的公路修成弯曲的马蹄形?为什么过往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个问题提得好,能反映出人们有环保意识和抓住课文中心,反映了该同学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不爱动脑筋,少课文思考题,因此,我就要求他质疑问难也要动脑筋思考,不能光抄课问题。还有的学生在阅读上,没有抓中心,所提问偏离中心。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找体个别谈话,引导他怎样文绕着中心正确质疑,这样,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首先要求课堂氛围宽松和谐,教师教学民主,对学生热情洋溢。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打开头脑的大门,提出一个个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不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主动质疑问难的好处,并善于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如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所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样,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灵活而开阔,少年儿童的好奇心使自己的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主动地向老师质疑问难。这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步。
三、理解内容时,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想学生之所疑,适时适度地设置疑点,然后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对产生的新问题写在课文间隙为解疑打下基础。
如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以读促思、质疑问难、突破难点,理清“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一场洪水卷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时你会产生什么疑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这个问题,学生读文后再把它分解成两个小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呢?是什么原因是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通过读句到琢磨词句到分析问题,找出失去小村庄的原因。这种质疑问难是循着课文内容和教师提高的问题展开的,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这样,对发展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
四、总结课文时,质疑问难,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讲读分析完课文后,我总是留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质疑问难,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以及教材等方面再质疑。因为是在分析课文后,所以学生对课文已基本理解,通过质疑问难能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提高阅读效果。如教完《和时间赛跑》一文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一个学生学完提出“如果不写外祖母去世和爸爸说的那些话,后来的二十年里作者会不会那么珍惜时间?”我就表扬这位学生提得好,并且组织学生讨论,并给予准确回答,满足学生求知欲望。这样,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快地提高自己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自学能力。
五、如何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出来以后,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绽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显得杂乱、锁碎,甚至离奇,难以抓住重点。在课堂40分钟内教师不可能也不必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一解答。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地引导,将学生的质疑问难分两大类处理。
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这主要指学生的质疑问难与课堂教学有联系,老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答案。学生有质量的质疑问难往往会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一旦由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导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出“文眼”,那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本质。在课堂内处理和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解疑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1.浅显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答。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浅显,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阅读文章,联系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自己去解答或者当堂查阅相关资料或工具书解答,或请学生代答。
2.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归纳解答。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一位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老师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还有的说:“小女孩有个瘫痪的妈妈,爱发脾气的爸爸,穷得没法,是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这位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
总之,“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答教师的100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