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徐怀华
[导读] 摘要:兴水利除水害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历代治水核心总体上是如何以更好的工程体系更好地兴利除害,这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水利的生产力。
        身份证号码:3404211970****0229  安徽淮南  232000
        摘要:兴水利除水害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历代治水核心总体上是如何以更好的工程体系更好地兴利除害,这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水利的生产力。
        关键词:新时代;新要求;治水理念;水利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是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通道,在减少水旱灾害产生、提高农民粮食生产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新时代与新要求
        尽管我国水利事业在水旱灾害防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改革攻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新时代治水新形势新要求,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以保障水安全、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支撑我国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治水实践,全面落实兴水惠民政策部署,推动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胜利。
        在规划战略上,要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在治水方针上,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全面贯彻落实到水利规划实践中。在治水思路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问题,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在发展理念上,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在价值取向上,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为着眼点,不断拓展民生水利内涵,使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发展布局上,坚持保护开发统一、大中小微并举、建设管理并重,加快完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总量双控等,加强污染防治,强化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等,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保障生态环境流量等。水利现代化是运用人水和谐的理念引领水利、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水利、现代制度管理水利的过程,逐步实现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水理念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要求,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提供重要基础保障。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到水利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实现人水和谐。防洪减灾方面,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更加强调洪水风险管控、强化防汛调度与洪水资源化。水资源配置方面,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强化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面,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加强调水生态制度建设、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管制。在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公共服务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落实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以着力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导向,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水利规划建设研究
        2.1综合利用
        根据各种自然灾害间的内在规律,采取综合措施,兴利必须根据各部门的用水需要和特点,相互配合,除害和兴利也要紧密结合,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是用系统思想统筹治水的全过程,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运用系统论方法寻求水治理之道。综合治水方案的统筹编制与优化实施,需要部门间统筹运作、协调联动,区域间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通盘考虑,加强统一规划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完善管理体系和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调度;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原则,把握好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专业规划和综合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通过规划确定的布局和“红线”,严格规范和约束各项涉水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水量、水质、水生态综合规划研究,统筹自然生态各种要素,协调解决水资源问题,建立水生态文明。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林、治田等,要求准确把握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监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补齐水生态修复治理短板。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饮水安全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为依托的规划体系。以保护水环境水生态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水资源保护规划为基础,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为依托的规划体系。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以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全国抗旱规划为基础,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等为依托的规划体系。规划方案的论证是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涉及的方面较多,应对所有方案进行综合比选、优选,最终推荐一个最优的综合利用方案。
        2.2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坚持科学规划设计理念,全面落实依法协调用水管理,科学用水和用水管理的要求,坚持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结合,协调城乡地区,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配套,开展水利规划设计。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有效地通过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各个环节,经过专家评审和评估,逐层检查,集体决策,避免决策错误,努力实现水利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3保障水利投入
        继续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落实水利建设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度,以及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政策,促进建立中长期水利和低成本贷款机制,积极争取财政贴息政策,拓宽水利建设项目的抵押品和质押范围及还款来源,并允许水利,水电,给排水资产及相关收入权作为还款来源和合法抵押品,加强水利投融资载体建设,注入适当的财政资金作为资本,专用于水利工程建设。
        2.4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意识
        水利工程是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基础。该工程的运行状况决定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资源的安全性。因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意识问题是管理过程中的重点问题。1)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初,相关部门就要指定专门的人员来监管,并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意识,保证监管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来运转和维护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在配套和完善相应管理设施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合理优化。3)要注重对使用水利工程的农民进行教育,使其掌握使用方法,能够对水利工程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维护。
        2.5合力推进治水兴水
        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水患意识,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良好氛围。完善水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的水利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水利建设管理,依法促进水利事务公开,及时发布水利信息,有效增强全社会对水事的了解和监督权,建立及时发布信息和通报信息的制度,明确各项计划的应对机制,增强社会应对突发事件和水风险的能力。
        结语
        新时代治水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规范和调整人的行为,改变对治水的传统理解和认识,而要认识到治水除了涉及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利工程建设之外,还包括通过水利监管,规范和调整人的行为,甚至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不断规范调整和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更高程度上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吕淑英,李楠.德州市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与对策[J].海河水利,2016(04)
        [2]孙小成,吕淑英,夏继红.德州市洪水利用措施的几点思考[J].山东水利,201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