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黄恩阳
[导读]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图书馆  广西来宾市  545900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图书馆资源能够用于社会教育、历史资料研究、社会研究,也是学校教育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传统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基于此,文章就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建设;传统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公共图书馆具有公众性,合理的传承活动促使民众的精神境界发生变化,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现今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渐丰富,阅读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民众能够免费获取到自身需要的资源,综合素质会提升。此外,公共图书馆应与传统文化间进行连接,服务质量会显著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也将发生变化。
        一、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特征
        1.图书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
        图书馆藏书中,数量大种类齐全是最基本的特征,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样也造成了图书馆藏书资源管理方面的难度。因为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巨大的藏书量、图书馆数字化文献大量冗杂而导致的现象,同样也造成了图书资源管理混乱。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数据网络每天都在诞生无数知识信息、印刷的书籍报刊等等充斥着文化层面,社会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信息就会造成大量信息冗杂,而且信息没有及时利用价值就会丧失,信息被淹没在众多数据当中。当前,承载知识的载体越来越多,人们开始研究大容量的载体存储数据资源。图书馆冗杂的信息越来越多,大量信息需要及时处理。在传统信息存储中广泛运用报刊、书籍、光盘等等硬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更高,创新知识存储形式,比如音频、视频、多媒体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丰富,囊括各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资源等等。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囊括了大量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体现。
        2.信息化模式逐渐普及、运用愈发成熟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各个行业,给传统行业带来极大冲击,尤其是纸质行业。目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势头旺盛,带动传统图书馆行业的创新发展。但是对于图书馆行业的人员来讲,必须意识到,尽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有超越传统图书馆的趋势,但是传统书籍资源仍旧是无法替代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逐渐形成规模,范围逐渐扩大。为保证图书馆在新时代的顺利发展,数字化图书馆应该和传统书籍资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正确看待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数字图书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存储在虚拟网络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实现虚拟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数字化图书馆具备快速、大容量、资源共享等优势。如今中国已经遍地是网民,已经有大量的人是碎片化、纸质化阅读的忠实粉丝。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传统图书馆需要立足时代的发展,找到发展的优势,共建资源强化信息交流,在新时代数字化建设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二、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资源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探索全新方式,彰显图书馆的价值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一项有技巧和有要求的工作,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
        1.市场需求主导的原则,为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的效果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需要完善资源建设,保证资源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文献资源需求,根据读者群体的特征、实际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文献资源、形式、数量等等,从而保证文化资源的针对性。
        2.突出资源的重点,当地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重点和方向,在重点领域内建设文献资源,推动当地文献资源的建设。



        3.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合理运用是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满足资源需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最后保证结构的合理性,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协调内部资源,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应该保证文献资源的鲜明特色。
        三、图书馆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策略
        1.开展多种活动
        众多人认为传统文化较为枯燥,缺乏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良作用,开展各种活动来大力的传播传统文化,将本身的价值与民众的爱好进行紧密的结合,采用多种手段来传承传统文化。如运用视频的手段来展示一幅画的内容,图书馆还可以进行视频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各种传统文化的课程,文化的娱乐性会被全面保障,不会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还可以进行娱乐性的建设,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不应被丢失,借助通俗的手段来展示传统文化,如进行各种趣味性的游戏。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会提升,传统文化也会深入地融入进社会活动中,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化的熏染。
        2.进行名著主题教育
        每种读书活动中都可以融合传统文化,优良的学习氛围将会被形成,同时,在开展名著主题教育时,图书馆应邀请国学大师,促使读者对传统文化产生充足的兴趣,如尊老爱幼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专题性的教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当人们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中时,自身的思想会升华,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氛围熏陶
        优良的环境能够增强阅读氛围,在设计图书馆时,设计人应融入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读者的思想会获得升华,产生优良的阅读体验。此外,图书馆中应该充满书香气息,确保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无限的渴望,自身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如在节日来临时,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展演活动,如剪纸等,并向人们讲解专业性的知识,民众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更深入的融入进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中。此外,图书馆打造专门的阅读空间,建设中融入古代藏书楼的理念,人们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化的感染力会逐步增强。
        4.与公众互动
        新媒体密切了人们间的交流,可以运用微信群等,将各种读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阅读者会在群里交流自身的感受,各个读者会被整合在一起,阅读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传统文化也会被大力的传承。同时,各种新媒体方式会引导受众间进行广泛的互动,还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资源库,读者的阅读平台将会更加多元,每种资源被有机地结合,传播的范围会更加广泛。
        5.增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应该被把握,其会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引导,民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程度会提升,感受文化所带来的魅力。现今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已经日趋多元化,其已经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在不断发展,工作人员不仅应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而且需要掌握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借助培训等手段,工作人员将会具备专业性,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显著提升,能够良好地引导读者进行各种阅读。
        结语:公共图书馆承担着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教育活动的终身课堂。当今公共图书馆应该借着新时代的东风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施行为契机,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效机制,使广大公民能够体味到传统文化的力量与美好。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J].卷宗,2019,009(031)
        [2]潘连.公共图书馆与传统文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03(025)
        [3]李兆仁.论图书馆文化的管理与功能[J].现代教育论坛,2020,3(3):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