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与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杨艳东
[导读]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矿产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年采矿量不断升高。

        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山东省莱州市  261442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矿产的需求迅猛增加,因此年采矿量不断升高。而同时矿产资源储存量日益减少加剧了采矿行业的技术难度。基于此,对采矿安全与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矿产开采过程中,除了要求参与的工作人员熟悉相关采矿知识,同时牢固掌握采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施工环境、地质条件、天气状况等复杂因素,因此文字就采矿技术和相关的施工安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引 言:中国作为矿产大国,对采矿炭、金属、水泥等行业的能源开采以及消耗有较高需求。矿产资源的大力开放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条件,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吸纳安置劳动力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考虑黄金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由巨大影响且关系施工人员、矿区人们的安全,因此,对矿业开采的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深入加强施工安全制度的规范性。
        1我国采矿行业现状
        目前黄金开采技术一般分为露天采矿、地下开采。对于黄金矿产资源与地表距离较远,挖掘难度大,多使用炸药、大型设备直接对表层土进行移除清理,对暴露出的矿层二次处理,使矿层被打破而容易运输。露天开采适用于矿床掩藏度低而表层覆盖度薄的矿区,可以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对作业保护要求低,施工安全度高,且操作简单方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矿区采用露天开采的作业方式。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对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露天开采的难度、深度以及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大,露天开采的作业方式逐渐不适合矿山的生产发展。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大量矿业开采转向地下开采,并对露天矿区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治理,实施“生产、建设、复垦”三结合的统筹修复规划,以期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露天开采转为地下开采是采矿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从其规划目标出发分为三类,其中我国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开采前期利用露天开采方式对矿藏的上部开采,后期转为地下开采,在前期和后期的中转阶段利用联合开采的方式,以求降低产量波动。
        2矿山采矿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
        2.1矿山开采作业环境复杂
        地下开采则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作业方式,矿藏较深,对地表进行剥离难度较大,因此对该种矿产资源多通过对地下开采的方式,整个作业系统复杂,主要有旱采的方式与水采两种方式,涉及多个环节,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矿床开拓、矿快才准、切割以及回采。长期对地下进行开采作业,极易造成悬空的上部岩层、地表受到影响,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地压问题,同时受到作业区域地址结构、岩层结构、作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地表沉降、岩层移动等问题。因此地下开采属于对选址、施工技术、人员操作水平要求较高的项目,具有很大的作业风险。
        2.2矿山开采作业风险性高
        由于黄金开采作业无论时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开采过程出现安全事故不仅给国家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更给从业人员或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伤害。有分析指出,导致采矿安全事故的原因复杂,受企业管理、矿区地质条件、矿区环境条件、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作业标准化程度以及设施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对于成体的采矿工程的成功实施意义重大。
        2.3矿山开采技术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矿山作业技术不断改进,日趋成熟,开采作业方式也从原始的机械化、流水化转向智能化。但仍然需要对施工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隐患进行细致的排查,做到防患于未然。这就对施工安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施工安全涉及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事关矿区企业的发展稳定。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到的安全隐患以及技术难题,做到有的放矢,不放过任何安全问题。


同时响应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矿业绿色发展理念,在矿业生产中遵守绿色低碳可循环的发展原则,减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并为后期矿区恢复做好准备工作。
        3矿业工程事故引发原因
        目前矿业工程事故的引发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安全基础设施较为单薄,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对设备投入较少;二是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安全意识、专业培训较低;三是施工过程中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要求高,作业环境复杂,特别时地下作业受光线等因素的影响,更考验开采人员的体力和精力。
        4采矿技术安全管理措施
        4.1选址安全
        为了有效实现绿色矿山创建的目标,在矿山选址、开采点等关键技术问题上进行核对,有效提高矿区土地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损耗,为后期矿区的修复和土地二次利用做好铺垫。避免出现相邻矿区重叠,矿区间距过近、标高不一致,矿区开发过于小于削低、矿区形状不合理、矿区面积过大等问题。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由采矿、油和其他几种类型组成。这些矿产资源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目前工业分布的状况。由于矿藏多处于很深的地层内部,较难发现,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来探查矿产资源,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质条件、开采的技术难度、矿区环境条件等因素。矿区的选址、矿界的划分时矿业开采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这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前瞻性工作,才能为后期的矿业开采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施工技术安全
        针对采矿安全事故中频繁发生的瓦斯泄露、火灾、顶板事故等,要针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充分认识到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对作业区的安全管控,提高工作人员的把控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加强管理和防控,有针对性的指定各类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加强安全监管。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演练,做到操作规范化、业务专业化、工作信息化,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科学素养和规范操作,从根源上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死亡率。针对矿区的地质、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例如降雨是矿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而矿区岩体多不渗透地表水,因此地下开采的渗水问题多由于地下水丰富,演示空袭潜水导致,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防范地下水渗透的问题。在矿业开采的过程中,挖掘通道、安装设备和正式工作要协调配合,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例如福建某矿区由于漏斗堵塞影响施工进程,最终导致顶板承受压力过大而塌落。例如俄罗斯黄金开采量和安全事故发生率都同步增加,其中露天采矿的开采比例逐步提高,而黄金开采中安全管理缺陷、违规操作设备、以及火灾是最主要的原因。
        4.3管理制度和施工设备优化
        考虑到采矿坍塌事故频发发生,伤亡人员多是基层施工人员。例如,太钢峨口铁矿每年都由于使用大车运输故障或操作不当而出现较高比例的事故。随着矿业开采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机械的普及,采矿业运用大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针对机电操作中设计的复杂问题要加以留意。因此应从管理制度上加强优化,培养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认识到施工作业的风险性,同时正确匹配和使用相关的安全设备。加强对人员、设备的检查,降低事故发生率,保证施工安全。
        5结束语:
        综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采矿工程是当今的发展趋势。现代化的采矿工艺、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改善矿井安全生产设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在提高开采效率的同时更好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更好的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矿区应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转变能源供给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变采矿行业发展不均衡,提高采矿技术,保证施工安全,推动让我国采矿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来.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探讨[J]煤炭学报,2005.
        [2]马志宇.煤矿采矿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策略[J].能源与节能,2016(10):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