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宇轩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庐江县委党校  安徽庐江  2315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结合合肥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分析合肥市贫困地区与人口脱贫需求,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基点,探讨加强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撑的方法,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对合肥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给予回答。
        关键词:乡村 旅游 扶贫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要求[1],为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旅游连通一二三产,融合城乡发展,富有“乡愁”情怀,更适宜城市居民短途休闲旅游消费需求,同时适应乡村生态环境、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各类扶贫方式和途径中,旅游扶贫以乡村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贫困人群依靠“绿水青山”就近创业就业,有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合肥市部分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旅游精准扶贫契合合肥市贫困地区与人群的脱贫需求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乎合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合肥市政务网站数据显示,全市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9.12万户、20.54万人减至目前1050户、2649人[2]。虽然贫困人口数量不断降低,但扶贫工作已到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而乡村旅游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开发合肥市贫困地区旅游产业,提高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精准性和受益于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不仅方便贫困人群居家就业增收,很大程度避免人口外流导致村庄“空心化”。因此,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村集体稳定增收的现实需求。
        二、合肥市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瓶颈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效率低下。部分县(市)区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思路和理念不清晰,精准度不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需要完备的旅游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贫困地区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应急保障等基建等级较低,住宿餐饮、医疗卫生、银行商超、无线网络等旅游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产品粗放散漫,游客体验感较差,导致乡村旅游吸引力被消解。
        乡村旅游产业的不确定性较大。扶贫由于旅游产业市场化较高,该行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底子薄、基础差,前期投入较高,经济效益无法较快显现,导致大部分贫困群体担忧该行业获利的不稳定性。例如,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大部分乡村旅游产业遭遇冲击,造成贫困群体收入下降。
        乡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水平有限。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18%[3]。合肥市虽然先后出台《合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肥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合肥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有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规划文件,但实际上各县(市)区在文旅资源挖掘整合与宣传推介等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分而治之,开发规模效应较小。
        三、合肥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路径
        (一)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基点
        合肥市是安徽省会城市,位于江淮之间,现辖四区(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县(肥东、肥西、长丰、庐江)、一市(县级巢湖市),将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纳入其中,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优势。另外,全市乡村旅游市场与消费规模不容小觑。2018年城镇人口已达808.7万人,城镇化率达74.97%,居全省第一[4]。市民消费能力居全省首位,乡村旅游产品需求旺盛,乡村旅游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主要方式之一。据统计,合肥市2018年有867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7个休闲观光农园(庄)年收入超500万元。休闲农业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共接待游客3300万人次,占全市年游客接待总量的30%[5]。合肥市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之一即旅游资源大量分布于贫困乡村地区。例如,合肥市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之一的长冲村,位于庐江县汤池旅游度假区域内,著名景点十八里长冲河蜿蜒而过,极适宜乡村旅游开发。因此,依靠贫困村(社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深入推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是合肥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基点。


        (二)加强政府主导与政策支撑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即深挖农村贫困地区乡土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促进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6]。2016年以来,合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各项政策,并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保障和支持旅游精准扶贫。例如,市旅游部门出台《合肥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加强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同时划拨专项资金3620万元,在全市17个市级重点扶贫村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八个一”工程。2018年,其中5个村庄被评为安徽省2A级旅游村,10个被评为省A级旅游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培训了一批乡村旅游人才队伍,规范了乡村旅游市场。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287户、647人,通过参与经营乡村旅游业、入股旅游企业分红、务工等方式实现人均年增收2402.15元[7]。因此,从具体实践来看,旅游精准扶贫是促进合肥市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载体。
        (三)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体验
        合肥市目前已建设四大休闲农业集聚带,即位于包河区、庐阳区、蜀山区的环城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带;环巢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带;以乡村民俗、农事节庆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集聚带;依托汤池、半汤等特色温泉资源建成的戏水温泉休闲农业集聚带[错误!未定义书签。]。重点培育回归自然型、乡村人文民俗体验型、科普教育型、温泉养生度假型、古村镇旅游型等10类乡村旅游产品[8]。另外,休闲农业成为合肥市推进全域旅游的关键环节,形成“百万市民游览美丽乡村”的旅游态势。至2018年11月份,建成382个“一村一品”村镇,7个国家级“一村一品”村镇。依托葡萄、茶叶、草莓、龙虾等特色农业,形成大圩葡萄节、庐江茶文化旅游节、长丰草莓节、合肥龙虾节等各类乡村旅游节庆。2018年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线路32条,包括以包河大圩和庐阳三十岗为核心的农产品采摘体验、环巢湖休闲乡村旅游观光、以肥西三河和庐江同大等特色古镇为中心的乡村文旅精品线路[错误!未定义书签。]。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格局下,乡旅文化体验无疑是有序实现合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动力引擎。
        总而言之,旅游精准扶贫已成为合肥推动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保障旅游精准扶贫的科学有效实施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对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充分吸取和尊重民意,切实从贫困人群能否真正受益的角度想办法、定政策,发挥贫困人群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外在帮扶政策和措施能够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而不是被政策裹挟参与。在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充分利用旅游精准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合肥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图景和必由路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trs=1,2018-09-26.
        [2]江淮晨报.合肥市贫困人口从二十万降至两千余人[EB/OL].http://www.hefei.gov.cn/xwzxdt/csbb/201810/t20181017_2655259.html,2018-10-17.
        [3]刘佳.关于发展合肥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8(05):62-63.
        [4]江淮晨报.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合肥样板”[EB/OL].http://www.hefei.gov.cn/xwzxdt/csbb/201903/t20190325_2741571.html,2019-03-25.
        [5]华新红.都市休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EB/OL].http://www.hefei.gov.cn/xwzxdt/csbb/201901/t20190103_2699733.html,2019-01-03.
        [6]郭玉琼.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7)[A].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C].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18:16.
        [7]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旅游+产业”助推我市精准扶贫[EB/OL].http://www.hefei.gov.cn/xwzxdt/qxdt/201903/t20190320_2740145.html,2019-03-20.
        [8]汪惠萍.“互联网+”背景下合肥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09):5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