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张近锋
[导读]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八腊瑶族乡五福村完小 张近锋 547302

摘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所涉及的层面较多,除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以及语言习惯之外,还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行为习惯
        引言: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起到显著效果,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合力培养。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重要性分析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终生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加强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进行纠正,正确引导,并通过有效教育策略的运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得以有效巩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人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其中包括了学生人际交往、待人处事、生活礼仪、卫生习惯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包括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对刚刚进入小学校园学习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受到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但是,幼儿时期的他们年龄太小,而且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不足,并不具备培养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在步入小学之后,校园环境和幼儿园有很大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小学校园生活,依然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生活行为。例如,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放学不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作业,乱丢垃圾等。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逐一改正。



        三、小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知识道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并且缺乏相应的情绪调节能力,对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尽管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持续兴趣较低,并且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相对来说难以管理,同时学生自身的松散程度也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对思想和道德内容的应用和教学,结合相关知识引导并教育学生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且积极的,哪些行为是缺乏道德且消极的,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进行熏陶,从而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作用。
        (二)家校合力,扎实行为习惯
        当教师与家长联合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时,双方应该保持思想层面一致,都应该真切希望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和教育联系在一起。教育思想保持一致是家园合力培养的基础。家长应该认识到过分宠爱孩子,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甚至还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他们带来更大伤害。教师及家长在对学生教育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准确认知,他们不仅仅是班级的组成成员,还是所在家庭的一部分,周边人所给予他们的爱都不是应该和必要的,所接受的爱都是来自父母及教师对自己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期盼。在家园合力培养的时候,双方都应该支持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做事情中积累经验,慢慢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建立科学评价教育模式
        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健全和完善合理、科学的评价教育模式,确保其能够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中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相关行为的鼓励、肯定和赞赏,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的行为不断得以规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日常行为中的优点和潜能,并为其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在评价教育模式运用中,教师要尽量避免采用说教的方式,生硬说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消极情绪,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和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对评价教育模式的运用加强重视,采用激励及榜样树立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从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有效促进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品德教育对提升和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榜样和实际生活等对学生开展品德修养教育。同时,通过品德修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学尧.浅谈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的策略[J].读写算,2019(13):21.
[2]刘伟.小学生品德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3]石婷.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8(5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