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相关行为和动机的调研以及对如何防治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0期   作者:周科妤
[导读]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暴力的风靡,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研了42名被试,
        周科妤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暴力的风靡,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研了42名被试,发现约40%的被试承认自己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及实施者。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身边人或文化的影响被卷入其中,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对他们的人格及三观产生长远影响。如何防治此现象,更需要多方面协作进行。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暴力 现象 行为动机 预防

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暴力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也让更多青少年在较早的年纪增加了接触或参与网络暴力的风险。网络暴力可以从虚拟世界的口诛笔伐演变为现实世界的穷追猛打,人们往往在群体的煽动下失去理智,由此让人警醒以及思考如何防治这一现象的危害。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探究青少年卷入网络暴力的原因,对他们身心造成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网络暴力的现状。

研究方法
        参考国内现有网络暴力的研究成果,编写自编问卷作为研究工具[1,2],内容包括:被试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学历),网络暴力的认知以及行为调研(网络暴力的形式、频率、动机、感受以及结果),青少年如何防治网络暴力的意见(社会、家庭、学校等)。
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编辑和分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得有效问卷42份,回收率100%。59.52%为13-18岁的青少年,31岁以上人群占28.57%。男女比例将近1:1。

结论与讨论
        被试者中高中或同等学历的占54.76%,大学生占23.81%,研究生以上占19.05%,小学及初中仅占2.38%。网龄在5年以上的被试占76.19%,59.36%从很小就接触网络。73.81%的被试可以自由上网。在问及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原因时,90.48%的被试者认为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性活动,其次为满足交流理解的需求(73.81%),扩展知识面和学习(54.76%)。经了解大多数被试为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学生,平常对电子产品的使用较多,且因为新冠疫情,学生普遍需要上网课。
在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上,97.62%的人认为曝光当事人户籍或者照片属于网络暴力,其次是从网络上引发现实中对对象的诋毁甚至真实暴力(92.86%),以群组或私聊的方式谩骂(90.48%),间接转发他人的谩骂(80.95%),公布当事人照片、恶意p图、言语讽刺(均为78.57%),最后是传播恐怖图片(64.29%)。他们最常用的社交平台依次是微信(92.86%)、QQ(61.9%)、微博(47.62%)、抖音(38.1%)、知乎(30.95%)、贴吧(11.9%)。

被试最常用的社交软件是遭遇网络暴力风险最低的微信(23.81%),而风险最高的微博(90.48%)和次高的贴吧(57.14%)使用率都很低。对这一人群来说,实际遭遇网络暴力有最高可能性的平台是QQ(40.48%)。88.1%的被试认为最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的事件和参与的原因是由于营销号或者博主带节奏,其次是社会热点新闻(73.81%),素人被曝光的不道德事件(69.05%),校园暴力、明星花边新闻(59.52%)。87.8%的人认为青少年会由于他人如网民或同学的带动参与进网络暴力当中。由此可见资本或者营销号的运营对舆论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青少年而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身边人或文化的影响而参与到网络暴力中去,因而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能会加剧这种影响。76.19%的被试认为参与网络暴力是为了宣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但这一比例在青少年中只有46.34%。另外59.52%的被试认为网络暴力与校园暴力有关。
承认自己参与过网络暴力或是受害者的比例均为40.48%,认为自己身边人参与过网络暴力的占75.19%(包括实施与受害)。与其他研究相比被试自身的网络暴力参与度较低[1,2],可能是因为不同调查问卷中对网络暴力及其表现的定义不同。在被网络暴力时,70.59%的人感受到强烈的负面情绪,41.18%出现消极生活,23.53%出现轻生的念头。在被网络暴力或身边的朋友被网络暴力时,辩驳与还击的做法使用率是相近的。如果自己遭遇网络暴力,只有5.88%愿意告诉身边人,且不愿意寻求法律手段,最常见的反应是置之不理(64.71%),但是如果是朋友遭遇网络暴力,仅有38.1%的人劝他置之不理,而是会更积极的寻求法律手段,向平台举报也更多。在学生群体中,选择置之不理的比例更低(26.09%),更多的选择寻求还击手段,也有少部分学生愿意告诉家长老师(21.74%)。57.14%的被试者认为青少年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包括影响他人的生活、恶化网络舆论环境、带偏青少年的价值观。原因可能是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和不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且青少年更追求于加入某一团体中,与之前发现的青少年更容易受身边人或文化影响一致。比起短期的影响(如学习成绩),被试群体更担心的是对青少年未来产生深层次的长远影响,比如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与道德感的塑造、更容易与他人起纷争等。被试人群普遍认为网络暴力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网络暴力对他们可能存在长远危害,值得全社会特别关注。
 在对网络暴力如何防治的相关问题上,虽然在个人、平台和国家的层面上都可以为防治网络暴力增添力量,但是相对而言,对个人层面所做努力的认同程度是最低的(54.76%-73.81%),被试群体更加期望从国家层面或相关权威机构得到帮助(71.43%-100%)。针对青少年网络暴力的防治,学校和家长都有帮助的责任,但被试群体最赞同的是增加专业的帮助,比如开设相关心理咨询来指导学生上网(90.48%)。
        人们对网络暴力的防治工作仍是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协同工作如行政机关与教育机关联动,在制定硬性规定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健康的保障。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人人都能做到律己律他,文明网络发言。

参考文献目录:
[1]江根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J].新闻大学,2012(01):121-129.
[2]操学诚,牛凯,赵曙光,等.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与预防研究[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09):14-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