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学校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蕴含着华夏先辈智慧的结晶,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情怀,更是洗礼学生思想、情感、意识的宝贵财富。而且,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素材、资源、知识、内容等,都可以充分调补学生在传统文化认识、理解、感知等方面的不足与缺憾。以初中语文教学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对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文化自信的确立、发展夙愿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传统文化作用的驱动下,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也会得到切实提升,更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与培养。进而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感染、陶冶下更好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实现认知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作为一门兼容语言性、工具性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初中语文在学生认知特性满足,发展夙愿实现上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紧密关联,对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知识、深度理解语文内涵、全面发展自我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入、应用,将与不同课文、知识、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渗透至学生认知视域,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理解、认识、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使传统文化更好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更好作用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
一、科学开掘多元教育资源,带动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价值
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认识也出现了一定偏差,甚至有些学生一昧“崇洋媚外”。而现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课文、诗词、篇章等,则可以为帮助学生重拾文化自信提供坚实保证。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载体,以措施优化为抓手,灵活组织教学活动、科学构建教学生态,多给予学生参与、体验、感知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积极探究中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高效渗透与全面融合。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时,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剖析,尽量让那些具有针对性、导向性的传统文化资源灵活渗透至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起到科学指引。一是在教学目标预设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置于关键位置,并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二是在教学活动安排时,应该有意向传统文化渗透倾斜,以促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感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为教学活动更好开展而奠定基础。三是在教学内容指导时,应该多开发、利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源、材料,并给予学生更为多元、丰富的感知,以达到充分促进学生语文认知发展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对应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将诚、信、礼、义、信、尊师重道、爱国等教育资源深度开掘,并充分渗透至不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学习、品味、感知中获得思想的陶冶、情感的洗礼、认识的提升。
二、全面拓宽课堂教学路径,指引学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很多积淀着远古华夏先祖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有着其丰富的内涵,宽泛的外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肩负的艰巨使命。
因此,在具体渗透措施落实中,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特性,在教学措施的实施,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充分考量,以确保学生在深度参与中真正实现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导入时,尽量以文本所对应的时代背景、典型案例等辅助开启教学,为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供辅助。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灵活选用不同阅读策略,让诸如精读、默读、泛读、朗读等方式融合至不同教学环节,为增强学生理解,推动学生学习而铺设道路。例如,在开展《桃花源记》教学中,对于诸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语句分析,可以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良田、美池与桑竹等意象,分别对应着粮食、菜与衣服等生活之物,而竹子更是体现一种高洁品质的象征。让学生于内心深处感知作者的远大志向,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三、高效设计丰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体悟传统文化作用
众所周知,经典是流传千年不会褪色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德育资源,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更好开展诸如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可以丰富活动组织为切入点,在教学指导中灵活应用诸多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促使学生在更加丰富、多元的认知刺激下开展学习。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图画、音频等应用至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中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课外作业中,可以多倡导、鼓励学生阅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典故、史料等,不断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拓宽其语文视野,丰富其知识构架,为语文教学更好开展而注入新鲜血液。例如,教师可以借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定期举办琴、棋、书、画比赛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洗礼、涤荡下深度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将诸如《百家讲坛》、《中华诗词大赛》等综艺节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视频观摩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亲近经典”诵读活动,将诸如《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作为教育范本,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走进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更好提升自己。
三、结论
总之,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渗透,既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效能的提升,又有助于学生认知发展夙愿的实现,更利于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培育。而且,在传统文化的作用、驱动、推进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会获得大幅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自会得到充分提高。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中,应该加强研究、深度探析、积极思考,在教学措施、教学定位、教学选择、教学设计等方面寻求突破和蜕变,为确保传统文化得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度渗透、充分融合而给予保证,提供铺垫。帮助学生深度感知传统文化内涵,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树丽,蔡志江.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95.
[2]曹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3-134.
[3]高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65.
[4]欧霞.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情感读本,2019(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