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策略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1期   作者:陈允绣
[导读]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策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陈允绣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福建 宁德 352000
        摘要: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策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朗读为抓手,架起审美的桥梁;依托想象,开拓审美视野;激励表达,训练审美思维”,从而实现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之提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古诗文阅读教学;朗读;想象;表达
        随着古诗文篇目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增大,古诗文阅读教学更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现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即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如何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忽略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把识记目标放得太大,举得过高。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生硬,“满堂灌”现象较普遍;课堂重分析,重结论,造成学生学习体验感差等特点。如此,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受到局限。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既是独立的,又是有梯度进阶的。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这四个维度的素养,既可独立训练,又需融合训练。
        该文,笔者将着重谈谈古诗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策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阅读教学中,其一要求学生能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美,表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其次要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再者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语文阅读教学有特定的目标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思维、语言、情感融合共振的过程。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须从目标出发,通过有效策略,通往审美的目的地。从而促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之养成。
        一、以朗读为抓手,架起审美的桥梁
        优秀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古典文学的精华所在,一篇篇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其美妙的语言无不让人赞叹。可以说,音韵就是它的筋骨。优秀古诗文既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体现。通过朗读不仅能欣赏到古诗文精妙的节奏、韵律和精彩的艺术形象,还能有助于深入感悟其中的精神能量,从而去表现和创造美。
        如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不同目标和要求的朗读,为学生架起审美的桥梁,通往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崭新的世界。
        初读课文环节,教师示范朗读,先让学生感受骈文的分明节奏、整齐句式之韵律美。再让学生边读边找出文章的韵脚,然后,自主朗读全文,欣赏骈文之和谐韵律,朗朗上口之美妙。在“走近陋室”的环节,教师提出主问题:从哪些语句能读出“陋室不陋”,并读出感情。学生逐一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句意义的同时,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如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要指导学生以重读且悠长地音调,读好“上”“入”,从中感受到青苔与青草的生机和活力的形象;以幽幽而舒缓的语调,读好“苔痕”“草色”,从中欣赏到环境清幽宁静之美妙。依次朗读文章中的相关语句,不仅欣赏了“陋室”之美,也感受到作者赋予陋室的美好情感。学生通过朗读学习,在作者的高雅脱俗、高洁傲岸而安贫乐道的精神世界中浸润熏陶,培养了健康高尚的审美鉴赏力,表现和创造美就水到渠成了。


        古诗文阅读教学,让朗读贯穿每个教学环节。通过声音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停顿等注入情感,读出古诗文优美动人的韵律,形象可感的优美画面及隽永含蓄的情感。可谓非朗读无以感受其韵律美,非朗读无以欣赏其意境美,非朗读无以品味其情感美,非朗读无以养浩然之正气。
         二、依托想象,开拓审美视野
        古诗文以文字描绘画面、记录情感、承载文化。作品中作者常会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物象就成了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其中的美,就得借助想象,还原物象,将文字转化为有形、有色、有味、有境的画面,再现意境,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心灵碰撞,开拓审美视野,创造美的世界。法国诗人儒贝尔说过:“想象是灵魂的眼睛,想象有多远,眼睛就能看多远。”阅读时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使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阅读古诗文时,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开拓一个崭新的审美视野。
        古诗文教学时,对诗文中的每个字词,每个语句,每个形象,每个意境,都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这一思维,走进诗文,走近作者,重现美的世界,鉴赏美,创造美。
         三、激励表达,训练审美思维
        朱光潜说:“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始终在诗一般的境界中行进。无论是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或是在想象中再现形象美,还是在理解中体悟情感美和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美,得把感受到的美,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由此,训练了审美思维,提升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美,心中萌生审美的情绪情感时,教师要引导、激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美的体验和美的创造。或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或绘画表达,或歌唱表达,或肢体语言表达,或表演等。
        如教学温庭筠诗歌《商山早行》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解读、想象等手段鉴赏诗歌。学生着实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所感动,纷纷雀跃欲表达心中审美之感受。教师趁势即可引导、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先在学习小组中自由分享,后再展示不同方式表达出不同风格的鉴赏成果。学生有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了诗歌的画面,及他们的审美感受:“晨鸡长鸣,月映茅店,一位风霜仆仆的旅人在寒气逼人的凌晨,踏过结满白霜的简陋的木板小桥,留下一串远去的足迹……旅人的那份孤寂和失意让人心疼,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也颇具凄清美。”有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初春旅人早行图,无不生动形象、可感。有用生动的肢体动作表演了失意而又无奈的旅人早行动态场景等等。
        于此,教师再鼓励学生创做自己曾“早行春游”为题材的习作,诗歌、散文等体裁均可,以表达出对美好的感受和创造美。学生切切实实地在古诗文阅读中,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文字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再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审美体验,从而创造出美好的形象。如此来回训练,即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又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笔者以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要一以贯之。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培养目标为: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也要培养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依着以上目标,在古诗文阅读教学时,借助“朗读”“想象”“表达”等策略,便可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演《深度设计 深度品味 深度评价——深度阅读教学的应然之道》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