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慕妮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 湖北 武汉430000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各学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素养能力提升要求,采取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优化。本文就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增益。
关键词:课堂提问;语文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有着较高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密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优化学生的语文思维,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有失丰富需要创新
语文是一门内容涉猎丰富、包罗万象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加强学生字词学习及储备能力的训练,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语文字词及语法教学中,因其内容枯燥和单调,容易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疲劳和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效率降低。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和丰富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有失守旧需要优化
受传统升学率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围绕升学考试标准展开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单调,难以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优化。加之教师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等模式辅助教学,导致学生课堂教学缺乏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以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提高学生与教师间的教学、思维交流非常重要,是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及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性,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教师紧紧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如下两点:一是找准教学文本的关键点和核心点,以问题促思考,增进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理解。二是准确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模式[1]。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针对国王最后对王位继承人的最终选择,教师可设计提问,为什么国王最后要选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在这个孩子身上你看到了哪些宝贵的品质?课文标题为什么没有设为《诚实的品质》类似的题目?通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人最重要的品质产生深入的思考,并推动他们不断进行探究和自主分析,这对于提高其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本所表达的不只是表面的文字及意义,还包含深层次的内容及含义需要教师挖掘并解析、讲授给学生,以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认知力。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提问,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思考和判断,提高学生透过文字把握内在主题的能力。如,在《画杨桃》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启发和鼓励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可进行带有递进性的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生面对同样一个杨桃却画出不同的形状、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我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看法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想对一个事件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就当如何做?通过上述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高了其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基于提高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对语文学习而言是一种重要、宝贵的品质。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做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不断优化其创新精神[2]。如,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晏子的应对策略和应用能力进行分析,听听学生的看法,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思考深度,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形式宝贵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此带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舒平.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控究[J].作文月刊,2017,12(4):36.
[2]杨华平.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教育,2016,31(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