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0期   作者: 耿国欣
[导读] 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帮助巨大,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小学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耿国欣
        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
        摘要: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帮助巨大,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小学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需要着重培养。本文探索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旨在帮助教师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找到适合学生的有效阅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引言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科目。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有效率的阅读,在阅读中学习知识,了解文化。本文从以下五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的方法,希望能够在这些方法的指引下,找到适合学生的更有效的阅读路径。
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以往的阅读课上,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批阅作业、准备教案,这种行为对学生形成了一种负面暗示:认为老师不重视阅读。因此学生对于阅读也就变得不重视,从而影响到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        身作则,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兴趣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留悬念。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依赖这一点点时间进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首先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引入作者的其他经典作品或其他同类型作品。但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只介绍其中的        一小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在课后自主进行阅读。如在学习《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另一个民族英雄董存瑞,简要介绍在部队        进攻受阻时,年仅19岁的他勇敢地举起炸药包炸掉了敌人的碉堡,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的英勇事迹。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进行课文的讲解,学生会在兴趣的指引下在课后主动寻找书籍进行阅读。
        第二,巧用信息技术。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往往需要靠想象力来完成,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不足,有些内容单靠想象力无法全面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时,学生对“墙厚1米,高15米以上”没有具体概念,教师可以        在网上搜索相应图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章中描写的特色建筑是什么样的。在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学生不了解长江的汹涌澎湃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搜索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到长江的波涛汹涌。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在上边勾勒什么就显示出什么。小学阶段的习惯培养尤为重要,这种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一目十行,将阅读看作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阅读完之后完全不记得自己读过了什么,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可取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育学生勤于动笔。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将较好的修辞手法标记出来,记录的多了,肚子里的墨水才会多。将这些内容运用在小学生今后的作文写作当中,将会使作文增色不少。此外,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完整阅读文章的难度变大。

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将每一段的中心句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对每一段进行总结,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总结。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足够集中,那么老师这些要求将很容易做到,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那么完成起来就需要反复的阅读文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自己专注力的机会。另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让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阅读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加深记忆的同时还能锻炼文笔。
三、增强学生深度阅读
以往的语文教育,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积极将学生引导到更深层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提出更具有深度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父亲说的话,要做有用的人。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可能仅仅能够理解到表面层次,更深层次的内容还没有理解到,无法将花生的特点迁移引申到人的身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渐深入,让知道答案的同学积极回答问题,并由浅入深的引申到人的身上,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习花生什么样的精神,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对优秀的答案,教师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主旨。
四、拓展学生阅读思维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小组讨论的形式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就文章的主旨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彼此分享信息。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能够吸收他人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弥补自身不足,多角度理解文章,使自己的阅读思维得到拓展。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通过对景色描写部分的反复阅读与理解中可以发现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由远及近的景物描写方式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教师在聆听同学们的发言后,做一个整体的升华总结,详细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要求同学们根据作者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在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和应用,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馈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整合,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等手段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力度,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课文的基础上来进行提问,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来直观的展示学生阅读的课文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由愉悦的阅读,最后结合小组讨论分析,来加强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五、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新时代课堂上,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和领路人,一改往日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进行融合教学,也是新课改要求下的一种创新,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背景的课文时,由于小学生对抗战历史了解较少,因此理解起来较为吃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并请同学大声朗读,促进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在学习天气和气候相关的课文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搜索相关视频和照片,并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和照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视频和照片中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能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课堂的束缚感也逐渐减弱,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主动,学习气氛也变得和谐融洽。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够使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学生的阅读深度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够使学生不局限于自我思维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文章背景、消除学习的束缚感。小学生语文阅读是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最有效路径,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君红.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J].进展:教学与科研,2019,0(13)
[2]单华丽.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技巧[J].新作文:教研,2018,0(9)
[3]香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9,0(27)
[4]王立敏.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32)
[5]尹卫.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幸福生活指南,2019,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