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 山东滕州 277500
摘要: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真实感受,设立多彩丰富、生气盎然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情感沟通,产生共鸣。具体一点的来说,老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激情,用真诚的来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用激昂的词语让学生感受灵魂的升华,继而使学生们更能热爱、专注于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文字是作者用来表达意愿和观点的,深刻体会作者情感,才会了解作者要在文中表达的道理。教师要揣摩作者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才能用情感熏陶和感化学生,这对学生今后的为人处事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帮助,这样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方法研究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独立的人格。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老师语言丰富、词语连贯,再恰到好处的加一些生动的肢体动作,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心里距离,促使教学任务更好的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情感的激发和投入{1}。基于综上所述,我将从下面几点浅谈教师在教学中情感投入的意义和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投入的意义
文科的学习都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载体。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诠释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语文文化的用法和规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语言感悟,也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感情的积极投入
教学课堂氛围是否活跃,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的情感投入。语文教学具有感性化,需要抒发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力越大,学生的情感回馈就越好。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这一点。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更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2}。这样看来,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老师的真情实感,整节课的内容就像干枯的树枝,了无生趣;反之,若教师积极引导,感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的空间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教师的感情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处在初中的学生们,更是处在了一个特殊阶段: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欣喜、好奇,需要有人一起去探索,从而释放他们的情感;需要有人去认可,从而达到心里情感的共鸣。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用丰富的情感去朗读,用激昂的文字去渲染气氛,把文本情境充分的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并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感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激情与快乐。良好的情绪引导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情感的深入是一把圣火,可以点燃学生心底的情感,激发他们潜在的能力和个性,同时思想和心灵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3}。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机械的教授书本知识。受教育的载体是“人”,是情感动物,不是机器。教育过程,不能只是一味的看分数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一节完整语文课,如果少了情感的抒发,没有了对文章的情感体验,就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二、教师情感投入的方法
三尺讲台,承载着教师的荣誉与骄傲。语文老师的讲台就是她的舞台。真情实感的流露,对每节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不仅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接受速度,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推动教育素质的快速发展。
但在情感教育方面是有原则的,以认知文本内容为基础,掌握情感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抒发情感和体验情感的平台。具体内容可参考一下几点。
(一)引导式
英国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初见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事物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以后我们对这个人或这个事物的感觉,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4}。这个第一印象是深刻且牢固的。一堂课的开篇语,影响着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如果教师的开篇引导恰到好处,就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仅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也能让他们正确的抒发和运用这种情感,与文本相互呼应,完美衔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深刻理解文本含义,抓住中心思想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有一个生动深刻吸引人的开篇语,起到投石问路的效果。举个例子,《母亲》一文中的“母亲”一词,我们可以这样开篇:世界上最动人的词语是“母亲”,最动情的呼唤是“妈妈”,母爱是伟大、永恒不变的。她有着勤劳的双手,坚强的毅力,默默付出的精神。她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母亲》这篇文章探个究竟吧!自然衔接的导入语,更容易带入学生到课文中,去感受“母亲”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角色。
(二)情感式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文字的多彩绚丽,环节的跌宕起伏,能让读者通过文章感受到文中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要求学生朗读时要声情并茂,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最关键的是,朗读时必须要投入感情,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形成灵敏的语感。所以,教师的朗读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场景,教师要随之做出相对应的表情,加以适当的肢体动作,能够更加完美诠释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朗读时,老师也要积极配合,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和评价,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教师的情感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去思考,切身体验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把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评价式
新的课程改编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激励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做出合理性评价。这种方式不是没有原则性的表扬夸奖,也不是一味的批评纠正,是通过恰当的语言、感情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给学生做出具体的鼓励和认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收获真实情感。教师要对正确的给予鼓励和肯定,表达有偏差的要从积极的层面给予激励和纠正,并鼓励继续努力,不要放弃。激励性评价,不是吹毛求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类型的文本,体验不同人物事物在文中的特点,激发学生多种情感的不同体验,正确引导他们的朴实、积极向上的精神,每一种情感都是一种人生。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人类所看所想,具体到书面文字,运用华丽的词语,表达出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生。
三、结束语
完美的结束语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优秀的结束语是最有利的情感表达。当你走进一篇文章,不应只看到它严肃的外表,还应体会到绚丽文字覆盖下的情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情感的全身心投入是必要的,通过创造五彩缤纷、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的真情流露,能够唤醒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激情,并做出积极引导和正确鼓励,用肯定的态度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去引导学生,用满腔的热忱去升华学生,从而让他们更加热爱、更加专注于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顾斌.论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投入的意义和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67-69.
[2]张婷婷.知识中升华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7(09):223.
[3]潘敏燕.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投入[J].新课程(中学),2016(01):6-7.
[4]茆高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中学语文,2015(27):13-14.
作者简介:刘倩(1980.03) 女 山东滕州 本科 汉族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