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程玉峰 马晨凯 薛震
[导读] 摘要:论述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和位置,提出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对策包括:加强制度保障、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巧妙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武警警官学院  成都市  610213
        摘要:论述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和位置,提出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对策包括:加强制度保障、精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巧妙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人文素质;公共基础课;对策研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上,没有意识到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会对今后的人生发展起到长远的影响。学生自身的不重视加上高校在人文课程的开设及具体设置上也存在不够均衡的问题,造成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人文素养不高的情况,对此现象,课题组开展研究,探索通过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高校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为学生深入开展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目前高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物理、化学、大学语文、写作、历史、地理、中华经典诗词鉴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和学时安排没有固定模式,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变动较大,更有甚者,当专业课课时紧张时就直接压缩或删除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在高校教育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体育的开设增强学生体魄,锻炼坚强的意志力;数理化课程的开设为理工科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英语的学习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大学语文、写作、历史、地理、中华经典诗词鉴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这一系列课程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很多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觉得学好人文类课程有多重要,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技能,其它课程“六十分万岁”。然而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认识到在校期间学习的人文类课程很重要。小事如需要请假时,不知道请假条怎么写,或者写得不规范;大事如需要维权时,才意识到自己对法律常识知之甚少,法律基础薄弱;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人沟通时往往缺乏技巧;在事业遇到瓶颈时不知道如何开导自己,走出困境。可见,在大学期间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知识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并会逐渐内化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伴随其一生。
        三、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对策
        (一)加强制度保障。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要想取得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实效,首先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各院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规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每一门课程有固定的学时规定。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和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周学时只有两节,开设时间为一学期,一学期的教学周通常为十七周,去除节假日等情况,实际教学安排为十五周左右,在一周两节课,一学期只有三十节课的情况下,传授的知识量和学生接受理解度都是有限的,如果开设的时间能确保在一学年以上,效果会大大改观。
        (二)精选教学内容。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开展教书育人工作。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德育课程;通过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等综合推进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理念,传播正能量,将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语文等课程应精选中国传统知识精华,做好传承和发扬,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知识的教学,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三)改善教学方法。讲授法依然是目前高校最普遍和惯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将知识点高度集中有效地传播给听众,缺点是听众接受理解的程度不均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果综合运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谈论法,又叫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作答,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演示法,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具、实验、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联系,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既加深了理解又锻炼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训练习得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公共基础课中,体育课这类技能型课程必须通过练习才能锻炼体育素质,语文、外语等工具性课程也必须通过不断巩固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运用自如。还有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参与式教学法、实习法、体验式教学等很多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融入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
        (四)巧妙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填鸭式教学,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也能向学生直观、快捷的展示知识成果,但是现在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PPT教学,完全抛弃了黑板板书,对课件照搬照念,其实质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用不用课件”“如何高效地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等一度成为课堂教学上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会让教学事半功倍。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教师花费很多心思,是所讲授知识的精华。很多课程大胆采用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的方式,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还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体验生活。还有的教师带领和引导学生成立能够培养人文素养的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曾巧珍.加强中职德育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8(09):10-11
        [2]杨健燕.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推进党的青年工作[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1(10):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