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钟小锋
[导读] 摘要:我国土地面积非常辽阔,南北地质差异差异非常巨大。
        临高县土地开发整理储备中心  海南临高  571800
        摘要:我国土地面积非常辽阔,南北地质差异差异非常巨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全国各地可用土地在逐年减少,很多地方将土地变为商业用地。因此,土地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引发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我国现行状况,开展土地治理工作,将土地资源变为更为充分的、持续的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深远。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问题及对策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为我国基础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就为维护我国粮食战略稳定、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及农村整体振兴提供了有效平台。
        1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1.1土地整治缺乏完善规划,程序不规范
        土地整治工作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想顺利完成土地整治工作,就要做好长期工作准备。土地整治工作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综合经济及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能够使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但就实际来看,许多地区实施土地整治时,没有提前进行严密调研及规划,未能全面、深入分析规划执行的可行性,对地区土地状况考虑欠缺。这极大影响了土地整治工作实施,使其作用难以实现,导致了各种问题。对土地整治流程规范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实施的大部分土地整治过于随意,没有严格、科学地规划。缺乏完善可靠的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效果将大打折扣。
        1.2土地整治让生物与景观减少
        纵观我国以前的土地治理,可以看出,在土地进行整治的时候,因为要进行铺设灌溉设备,重新修缮道路,从而难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进一步导致当地生态遭到破坏,使当地土地整体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因为生物在其相对稳定的栖息地受到影响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迁移,甚至消失。这样会越来越导致该地区的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一定会打破平衡。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土地治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要获得更多的土地用来支配,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在土地治理时期,许多沿着自然弯曲状态的河道被修复拉直,一些道路排水沟当中也使用了钢筋混凝土,这样虽然增加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和坚固性,但是却进一步减少了动物的栖息地,也降低了绿化率,导致了景观与生物种类的减少。
        1.3土地整治工作的新材料及新工艺欠缺
        随着我国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土地整治工作已由单一技术向多目标综合技术开始发展的同时也由项目工程向系统协同发展,并且当前的土地整治也从单纯的补充耕地数量发展到提高质量、增加数量、改善生态及改进乡村生产生活的新阶段,而这也就使土地整治对生态化新工艺及新材料的要求变得更高。
        1.4思想认知上的差异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并对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律。但从实际来看,一些政策及法律未得到严格落实。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人甚至认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错误地认为依靠大自然本身具备的调节功能就可以将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修复。这些错误的认知对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影响。必须及时改变这种情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必要性。


        2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对策
        2.1在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中加入土地生态规划
        为尽可能改善并解决土地整治中的生态问题,必须要尽快在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中纳入土地生态规划。土地增值专项规划存在控制性,利用对土地整治的逐一分区及管理,有效落实土地开发工作,以充分发挥土地整治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对土地整治来讲,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是指导性指令文件。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整治能够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就应当科学、合理编写专项规划。在编写规划时,必须对土地生态规划展开分析,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为依据,有机结合生态学知识,明确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而正确把握土地整治方向。
        2.2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
        植被与景观是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应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合理设计植被的组成、结构和所占用的空间,尊重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要求,并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等优选植被作物,通过植物发达的根系提高土地稳定性。要通过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恢复生态功能,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情况,减少恢复植被的经济产出,确保植物能够稳定获得养分,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2.3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保护土地治理当中的生态平衡,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能全面落实,让土地治理更加精准有效,首先就要对土地治理当中的所有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以及进行正确的环保理论知识的培养。土地治理工作当中,应对全员进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理论培训和系统性的学习讲座,改进相关的施工工艺,用更为先进合理、科学环保的治理土地观念,进行行之有效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治理当中,一旦发现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影响以后长远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停止施工,进行合理整顿。
        2.4加快土地整治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土地生态整治的工作需求,就需要加快对土地整治的先进材料、技术及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效果。首先,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及高校对生态化高科技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其次,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此研制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先进工程技术成果;最后,对土地整治方面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从而满足土地整治工作对人才的需要。
        2.5生态工程的土地整治和结构调整
        研究表明,水田与旱地在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应充分尊重这种客观差异,做到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础上调整与优化土地结构。有机碳含量的不同使生态工程土地整治规划将水田与旱地分别开来,避免了土壤同质化,确保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初步完成后,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进行改进与优化,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符合当地客观环境与自然生态发展趋势。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规划好可以很好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因此,在土地治理当中要用合理规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懂得以宏观大局为重,从整体和长远的效益着眼。一定要平衡土地治理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保护土地治理当中的质和量。如不及早的治理好土地,控制生态环境被继续破坏的现象,将会对土地的进一步使用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更大的灾难。要真正治理好土地,就应全面考虑土地治理工作中内部生态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能源分布,做好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土地治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态环境容纳力,作为最终的土地治理的合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淑洁.浅谈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86.
        [2]季学飞.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4):123.
        [3]赵珊.新形势下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分析[J].科教导刊,2017(13):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