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卢娜娜
[导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也融合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建筑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
        武汉市给排水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也融合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开始重视城市建筑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海绵城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促进传统城市建设进步以及居住区能源节约以及生态宜居水平而采取的设计形式,以期能够最大水平提高城市中雨水的收集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率。本篇文章首先介绍海绵城市的定义和应用优势以及具体的应用领域,最后针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城市建设;研究与实践
        引言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如何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为排水管网老化,设计标准低。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1海绵城市的理念与产生背景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结合“海绵”吸水、透水的原理,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市政道路、房屋建筑、绿色植物及环境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收、蓄存、渗透和缓释作用,能够较好的对雨水径流进行调控,从而实现自然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的环保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镇面积和城镇人口成倍增长,城市的过快扩张产生了相应的环保问题,如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水环境的污染,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影响;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别和城市建设水平的差异,我国部分城市经常面临雨季雨水频繁造成内涝,而部分城市长期水资源匮乏。国家对上述情况高度重视,中央和各地政府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环保城市的要求,海绵城市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应用推广,也正是对当前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科学回应。
        2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
        2.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前提。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明确天然水体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要保护人工池塘、人工湖等水体,因为它们也起到了滞洪和降雨入渗的作用,客观上也是减少雨洪径流的重要因素。明确海绵城市的实施战略和总体目标。如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确定全市年径流总量控制。并应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排水、防洪排涝、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相关专业专项规划。明确总的指导方针比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在城市其他各级规划中,如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海绵城市的建设应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目标和要求,通过规划分级控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顶层设计。
        2.2建造雨水花园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需要遵循海绵城市的理念,体现生态化的特点,并综合分析城市发展现状,根据城市未来规划以及气候特点等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建造雨水花园就是重要的建设方式。雨水花园是一种下凹式绿地,用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和储存,有助于对成本的控制,并且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低消耗、低冲击。这种景观园林设计方法是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将雨水聚集涵养,利用自然净化的功能,让雨水成为地下涵养水源。将雨水进行吸收、净化,可以利用净化的雨水对景观园林中的植被进行浇灌,满足植被的用水需求,循环利用水资源。景观园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让景观水池与花园相邻,一方面,水池与花园相辅相成可以提高观赏性;另一方面,可以给花园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在花园中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可以对水池中的水源进行净化,并且丰富花园内涵,实现合理搭配。


        2.3雨污综合分流,增加独立的工业雨水综合排放系统
        基于城市的建筑设计项目设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而且根据这种排水方式,不能对整个水源系统进行非污染分离管理设置,仍然不能对国内污水和工业雨水共同使用的统一排水管道管理方式,一般是雨水汇流制废水综合利用排水系统,将生活用水废水和工业雨水混合在一起,收集和排放于一个排水系统,使用这种管道方式,以后工业雨水和生活水将混合在一起,成为一条河流。在对大型建筑工程或者海绵造型城市工程进行前期改造时,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合理处理工程建雨污水的分流,这样不仅能够把雨水洪峰流量控制在合理利用范围内,工程中的内涝也同样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2.4透水路面铺装
        透水路面铺装是利用高孔隙率的路面结构层,结合相应的排水系统,使天然雨水能较快的渗入路面铺装结构,并通过铺装结构层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储存。透水路面铺装可在雨季对雨水进行暂时的保存,降低区域范围在雨季的水涝灾害,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透水路面铺装可广泛应用到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居民小区、室外的停车场等。透水路面铺装在市政道路工程主要用于道路铺装、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荷载较小的非机动车道等。其中,道路透水铺装是在机动车道路上使用透水沥青、透水水泥等材料来进行铺装,人行道主要以透水砖铺装。透水路面铺装具有透水、透气和质量轻的特点。透水混凝土作为环保型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具有容重小、水毛细现象不显著、透水性大等特点;胶结材料用量少、施工简单、绿色环保的特点;透水效果良好,雨水收集充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5植物配植
        转输型植草沟植物配置应优先考虑设施的功能性,转输型植草沟应选择满铺草坪,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径流的转输。滞留型植草沟有渗透、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植物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选用植物应具有良好的抗冲刷能力(设计流速0.4~0.6m/s);②选择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提高植物成活率;③选择具有耐水湿、耐涝、耐旱等生长习性的植物;④选择吸收能力强,对径流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效果的植物,特别是氮、磷的去除;⑤应兼顾设施功能和景观效果,选择有观赏性,满足景观效果的植物。
        2.6进一步改造城市排水系统
        传统的市政排水模式只注重排水快,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雨水的循环利用。因此,雨水的渗透、截留、汇水、净化、循环利用与排水紧密结合,是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如果雨洪来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让雨水汇水区能够顺畅快速的流出,借鉴我国一些古城的经验,这些城市之所以罕见地出现内涝,是因为排水和蓄水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始建于宋代。它能起到的作用,一是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古籍记载“宽二至三尺,深五至六尺,以砖为主,以石加固”。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的绿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在城市居民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绿化环境也不断缩小,失去绿色植被对水资源的吸收,使得雨涝、洪涝灾害成为城市灾害的主要部分,如何在有效的空间内实现生态环境的设计和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并实现洪涝灾害伤害的降低,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海绵城市理念将这些灾害转变为对城市有利的资源,不但能够实现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缓解,同时也加大了我国城市中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匮乏压力的减轻,确保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构建出更加健康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郑小俭.浅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8,v.4(09):23-24.
        [2]赵博,于坤.海绵城市在居住小区设计中的创新实践[J].建筑知识,2017(11):46-47.
        [3]刘帅鹏,杨思楚.试论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7,No.331(25):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