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贺群莲 541000
摘 要: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不仅是能够更全面、更系统的学到相关的知识,而且它还有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多样化的文明发展下,舞蹈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全面型的舞蹈人才,还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还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非遗”舞蹈进校园,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舞蹈得到发扬和继承,还能成为舞蹈美育的创新模式。本文主要以龙胜红瑶为主要的“非遗”代表舞蹈,通过分析相关的发展现状,指出舞蹈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非遗舞蹈;龙胜红瑶非遗文化;舞蹈高等教育;传承与保护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在我国大学的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之一通过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和舞蹈艺术以及高等教育进行结合,从而使得舞蹈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年来各个高校纷纷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很多原生态的非遗舞蹈逐渐在课堂中活跃起来,通过高等教育的平台,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除此之外,舞蹈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舞蹈教育不断的发展,对于舞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非遗舞蹈的融入可以更好的找到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也是将传统舞蹈文化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
2.“非遗”舞蹈在校园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2.1动律的规范化以及对传统舞踏文化的内涵的进一步认识
广西龙胜红瑶舞蹈属于瑶族舞蹈的一种独特分支,最有代表性的则是它的长鼓舞,在整个瑶族舞蹈的发展上极具有影响力,本高校将瑶族的长鼓作为舞蹈素材的主要核心,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在舞蹈教材的编排上,将瑶族的长鼓舞总结为矮弹、拧弹和屈弹三大律动,这也成为了瑶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动律的规范化发展,除此之外,在瑶族舞蹈动作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内涵,也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强调的重要内容。
2.2对于舞蹈中各支系文化差异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
瑶族舞蹈的长鼓舞训练也在不断的规范和系统化,这使得其他知悉的舞蹈,也逐渐受到了重视。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就将,瑶族各个知悉的舞蹈纳入到了教学的统筹范围,进一步挖掘各个分支舞蹈中的动力以及主要特征,通过将相关的理论教学和指实践教学进行融合,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在个性中不断的研究和挖掘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地完善广西瑶族的舞蹈艺术。
2.3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融合新时期的审美变化
瑶族舞蹈,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审美上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变化,首先要在瑶族舞蹈的三度空间上进行变化,老师舞蹈的舞蹈特征是在低中心的基础上进行跳跃和耍花鼓,还有一些你生于午半侧身的独特风格特征,然而,在对于原生态舞蹈的开发过程中,没有将这一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彰显舞台特征,追求艺术效果,从而将三度空间进行丰富,将一些小幅度的跳跃进行了改变,不仅加大了动作的幅度,而且还利用了其他舞种的技巧,将整体的三度空间丰富化,除此之外还借鉴了西方舞蹈的地面空间动作,将瑶族传统舞蹈的视觉和空间表现力彰显出来。其次,现代舞蹈的编排和技巧以及三维空间的变化,对于传统瑶族舞蹈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的瑶族长鼓舞的舞蹈空间较小在表演空间上限制性强,各种空间流动的,约束式的瑶族舞蹈的独特特征受到了影响,能够进一步凸显艺术效果,追求舞蹈点线面的层次处理和转化,打破了空间流动和宗教因素的限制,瑶族舞蹈的传统空间审美向多元化进行了开发和创新。最后,在进行瑶族舞蹈的展示时需要在传统语言文学等方面挖掘和创造一些新的舞蹈动作,例如在一个歌谣当中讲到:“瑶山之中, 女子常常背着沉重的背窭项身微圖而行。”这种女子独特的走法可以让高校的教师通过巧妙的编排而呈现到瑶族舞蹈的内容当中,除此之外,瑶族的女子常穿百褶裙,裙摆较长,因此在行走的过程当中,手臂会随着裙摆进行律动。这就可以让老师在舞蹈动作的编排过程中,加上手臂的摆动,这种双臂随腰部而形成的拧摆动力,也成为了瑶族舞蹈的动作和文化融合的创新发展。广西师范大学的相关舞蹈教材中,将“拧摆动力组合”和“蹲颤动力组合”纳入了瑶族舞蹈的舞蹈理论词汇当中。现如今的瑶族舞蹈教学体系逐渐完善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各个支系,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从而将传统的舞蹈更好地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
结语
让“非遗”舞蹈走进各个校园,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扬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舞蹈,而且还可以通过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不断的将传统的舞蹈进行创新和发展,为我国提供更多优质的舞蹈人才,还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明发扬继承,是我国整体的软实力,并且进一步的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舞蹈艺术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仝妍. "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J]. 舞蹈, 2018, No.439(03):82-84.
[2]江东.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实践及经验——关于“非遗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笔会[J].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18, 000(003):P.38-52.
[3]黄雨微. "非遗"传承,以人传舞r——2017"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J]. 大众文艺, 2018, 000(010):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