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
海南省五指山市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 572299
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最为重要特征就是“写意”,也就是将画师心中道德、情感、理想寓于物象之中,比如梅兰竹菊。尽管国画也描摹客观、自然,但其根本宗旨在表达内心。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最合适概括。国画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美术国画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 ;中国画;教学思考
引言
教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时,可以将美术与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角度赏析评价名家作品,吸收优秀的绘画技巧与情感精神,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相关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一、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基础国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中学生来说,对国画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对国画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在这种背景下,想使学生的基础国画鉴赏能力得到培养,首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绘画工具为毛笔、墨水等,国画作品具有抽象性,追求神似,在拿笔技巧,点、线、面等的绘画技法方面都是特有的,与西方油画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师只是拿出一幅作品给学生讲解,课堂上进行绘画示范等,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兴趣的小游戏,如可以让学生进行“涂鸦名字”游戏,让学生写出同学的名字,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中国画绘画语言,如点、线、面的绘画技巧等,让学生随意组合进行中国画创作。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握笔姿势,创作的作品尽量具有美感,使学生用笔的灵活性得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之美,更好地体验中国画的艺术之美,从而使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得到提升,使其中国画基础鉴赏能力得到培养。
二、引导交流,展示学习感悟
国画创作,其意义绝不在于临摹其形,更在于揣摩其意。对于郑燮的《竹石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君子豪气;对于吴昌硕《兰竹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画中所蕴含的气吞牛斗的艺术生命。教学《中国花鸟画》,我用课件出示齐白石系列作品,比如《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荷塘翠鸟》《渔夫图》等,要求学生在“看”中直观感受、体验大师的花鸟虫鱼艺术,并写下感受进行交流。
我给予具体引导,比如:“从内容上看,齐白石的画有什么特质?”“从形式上看,有怎样的艺术特质?”“从色彩上感觉如何?”这种引导,将学生对大师的画的交流引向深度。有学生认为,大师的每一幅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厚、意境深远;有学生认为,白石的画有一种乡土气息、农民意识;还有学生认为,大师的画蕴藏着一颗童心,有一种诗意,有一种童趣、童性;有学生说,大师的线条有虚有实、似柔实刚、简略有致、似断实连,看似随意却蕴含深意,看似寻常却非常奇崛……应该说,学生对大师作品内在感受是确切的,是发自内心的。作为教师,我将学生的描述归纳、综合,形成总的意象性评价。通过国画交流,学生不仅认识了画作,更认识了画作的作者,更为深入一点的是,学生认识到了一个真正的人。
三、营造相关氛围,感受作品意境
中国画是一种具有历史性、人文性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赏析画面的颜色、线条、构图等内容,更要感受中国画中的意境。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国画教学时,可以根据中国画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画中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以《寄情山水》为例。这一课讲述了山水画的表现特点与艺术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想要创作的事物,并进行观察。有的学生选择石头,因此观察了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石头,并发现它们的特点;有的学生选择高山,因此以亲身体验或观看风景纪录片的方式感受了山的气势。在学生创作完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分享和解说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画出的石头边缘尖锐锋利,展示了少年人的倔强不屈;有的学生在画山时应用了丰富的色彩,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孤零零的山峰,表达了内心的孤僻。教师在学生展示自己作品时,要认真欣赏和倾听,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式。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创作,不但促进了学生绘画能力的增强,同时促进了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与交流,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结束语
“画在功夫外”,在国画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创作与做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鉴赏、创作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线墨、意境,更要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审美、道德情操、职业操守、爱国情怀等,通过画品和人品、技巧与道德的兼修,形成学生的“画心”。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弘扬国画的人格教育、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的诸多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魏立晓.初中美术中国画鉴赏教学的实践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96.
[2]李阿芳.初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明日风尚,2019(21):70+72.
[3]叶瑛.视觉盛宴画笔生辉——浅谈初中美术国画基础教学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9(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