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众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摘要: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它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高校贯彻教育方针、政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针对目前高校课堂存在旷课及迟到现象普遍、课堂“低头族”增多、师生不互动、教学效果差等的诸多问题,提出革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闻性、增进师生感情交流等建议,期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管理;问题分析;专业技能;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目前受生源基础素质差、课堂授课模式机械单一、青年教师课堂管理经验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高校课堂呈现逃课、迟到、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高年级比低年级问题突出等问题频发,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有利于优化课堂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问题分析
高校课堂的问题呈普遍性、上升性,笔者通过调研分析,总结造成此种结果的因素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1教师方面
认知差距:对于高校的很多教师来说,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课,只要按照教学计划把课上完,就是完成任务,至于学生管理,则是辅导员的工作。
能力差距:有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秩序,驾驭能力不够,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放松对学生的管理,从而出现了“有教无管”的现象。
另外教学内容规划不合理、教学方法呆板单一、也是导致课堂管理效果差的原因之一。一些专业课程设置和岗位就业需求之间有差距,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让学生很无奈,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浮躁,甚至厌学。
1.2 学生方面
整体素质下降:随着高校的扩招,使得上大学变得很容易,很多高职学生通过分类招生、对口招生等形式录取,没有经过高考的洗礼,导致招进来的学生参差不齐,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下降。
自我约束力下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科技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学生手中,手机、平板等高科技产品随处可见,这些电子产品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同时,到了大学之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生活很轻松自由,就降低了自我约束力。
1.3 制度方面
对教师的管理制度:学校实施的学生给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打分,出现部分教师害怕因严格管理致使学生给自己打低分,而放松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的现象。
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高校对学生施行宏观的宽松管理,即只抓大局,不管细节,因此高校课堂里的考勤制度作用不大。这使得学生们肆无忌惮地逃课,忽视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了课堂教学秩序。
模式落后:不少高校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管理的权威模式,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侧重于规章和学生的服从,这种管理遵循的是一种单向运作模式,虽能确保课堂秩序,但只是暂时的行为控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2、改进意见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以上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意见和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1)完善制度,奖惩分明。
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学生座谈会和调研会制度、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为教师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积极作用,不定期不预告地走进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有紧迫感。
(2)注重培养,改善条件。加强高校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的锻炼。通过技能培训、教学观摩、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鼓励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
(3)抓好教育,师德先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用师德标兵宣讲、集体师德学习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观念,促使高校教师以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为己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全校教师统一口径,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避免出现“同在校园里,处处不同天”的现象。
2.2 突出实践教学,改善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职院校应尤其突出技能型培养需求,根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适应该行业岗位需求。在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理论比重大使得学生不易理解等问题,突出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兴趣。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等模式,遵循“教学做一体”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强调学习过程中融入专业生产项目,强化学生实际专业技能的掌握,达到“学中做”的目的,同时通过实际生产项目的讲解,激发学生对行业规范、工程流程的再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与应用相关知识,起到“做中学”效果,这样一来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内增加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专业群引进行业专家进校上课,用实际的生产案例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愿意上课,体会“学则用”的成就感。
2.3 革新教学方法,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基于当前智慧课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模式盛行的背景下,各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推行“互联网+”课堂,让互联网进课堂,鼓励学生自带手机与笔记本电脑来上课, 容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上网[1],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互动及趣味性。推广翻转课堂,通过对流动空间的建构打破传统教学无法在静态空间中兼顾弱势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限,改变了传统的互动方式,为弱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了更多机会,使其学习需要能够被“看见”并获得同等对待,体现出了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学习需要的价值追求[2]。
2.4增进感情交流,共创师生关系的融洽性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更是教育的良好契机所在。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教育的契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是师生接触、了解最多的地方,课堂既是师生共建的空间,也是师生互动的空间。师生的适时互动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的管理有重要作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积极关注与及时反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结论
重视和加强高校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目标和效果顺利实现的重要途径。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有教有学才是教学的本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主体的位置,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教学管理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高校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管理效果。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李小玉等.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 +”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2] 齐军.翻转课堂对教学空间的新建构:问题及应对[J].现代教育技术,2020年02期:36-41.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测量数据处理与软件应用(2018mooc357)。
作者简介:刘明众(1986-),男,安徽省太和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