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张向前 张亮
[导读]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的基本情感及思想心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家国情怀”思想的引领,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张向前  张亮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三岔中学 744512
        摘要:“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的基本情感及思想心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家国情怀”思想的引领,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基础上,将“家国情怀”教育渗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在教学策略上可以形成感悟—思考—深化—唤醒的“家国情怀”教育过程,来逐步让学生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化了解国家历史,最终进一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有力地驱动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引言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家国情怀素养便是其中之一。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起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性,重大历史事件是利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来的。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有著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些都成为了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分子,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家国情怀的意义,在学习当中感受到传统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家国情怀之间的变化,领悟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促进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学会去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让高中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二、家国情怀与培养学生思维相结合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情,教师讲解历史知识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历史事件的相关,比如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历史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能够客观分析,从多维度进行分析,这就是思维;三是情感,家国情怀是其重点,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进去。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将这三者紧密结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等,情感的培养应当与科学的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学生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是西方国家想要侵略中国的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跳板,是他们恶意通过这种卑鄙的手段实现自己肮脏的侵略目的,但是英国对这段历史的表述是:鸦片战争是英国和中国在争取贸易权。这两种解释应当都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进行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历史事件的评判,而不是遇到问题就从主观考虑。历史教师应当培养的是真正拥有理智的家国情怀的人,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整合教材,深入挖掘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人文因素,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始终。为了让学生更完整、更深刻地感受家国情怀,历史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教材,将相关内容摘出来,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中日之间的争战”为例,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开始,到清朝时的中日甲午海战,再到坚持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再到现代的钓鱼岛之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从各个章节摘出来,整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对中日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有一个清晰地了解,顺着这条主线深入了解其中的重要片段、历史剪影,都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最好教材。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入挖掘分析。多媒体以其极富渲染力的表现形式成为渗透家国情怀的不二之选,以“国共十年对峙”为例,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或画面在大屏幕上播放,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年的艰苦岁月,以及面对艰难险阻仍坚忍不拔的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当触发学生的情感闸门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一个有一个险关?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和革命的中流砥柱?是拳拳爱国之情、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信念、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至此,家国情怀的渗透水到渠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四、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历史遗迹的魅力
        走进博物馆,是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最直接的形式,对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理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等,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最终因力量悬殊而以失败告终,林觉民等约百余人牺牲。在参观考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和消除民族的灾难的精神。学生通过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不仅可以对这段历史有个较为深入的思考,同时被烈士为国牺牲的精神所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理念。再如讲到《抗日战争》这节课时,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比较多,如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地宛平城,有“宛平城抗日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它还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通过实物参观,了解卢沟桥事变发生的背景,了解日本的无耻侵略行径及中国守军抗击日军的英雄壮举。
五、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家国认同
        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如古代史上有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优秀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上有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左权、张自忠等优秀历史人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优秀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理解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奋斗在革命第一线的前人先辈是如何进行斗争的。学生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受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1624年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此后,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于1661年亲自率领2万多名将士,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迫使荷兰总督在次年投降,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于是,郑成功慷慨写下“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的著名诗句,体现了郑成功的执着信念和家国情怀。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从整合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组建社团等多方面有机渗透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郑鸿.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华夏教师,2020(04):15-16.
[2]林鸿,陈祯.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实施路径探析[C].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教育教学与研究论坛论文汇编.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20:181-183.
[3]王丽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华夏教师,2019(30):36.
[4]庄爱平.高中历史教学中巧用地方史资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以福州地区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9):45-46+56.
[5]彭璐瑶.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