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危重急腹症的麻醉处理效果分析及讨论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李兴荣
[导读] 目的:分析老年人危重急腹症的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71例老年危重急腹症行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分析术期患者手术麻醉效果、预后及相关问题。
        李兴荣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  北京 西城 102445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危重急腹症的麻醉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71例老年危重急腹症行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分析术期患者手术麻醉效果、预后及相关问题。结果:71例患者中,18例行硬膜外阻滞麻醉,9例发生低血压(仅为术前血压的:30%),5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2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5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0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8例行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2例发生低血压,3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0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例呼吸心脏骤停患者紧急改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顺利完成手术。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治疗,经5d随访,有1例患者死亡(死于重症胰腺炎后休克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有3例患者出现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明显改善,7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在予以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结合老年患者的年龄、机体功能、病情等因素选取适宜麻醉方式,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老年;危重急腹症;麻醉处理
        引言
        急腹症是胃肠科的常见疾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病因复杂的特点,以老年人为该疾病的多发群体,临床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为了减轻老年患者的术中疼痛感,选择科学合理的麻醉方式则显得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1例老年危重急腹症行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1例;年龄62~86岁,平均年龄(74.31±3.92)岁;疾病类型:22例重症胰腺炎,17例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12例腹腔大出血,11例腹主动脉瘤破裂,9例缺血坏死性肠炎。
        1.2方法
        1.2.1麻醉前准备 
        行麻醉前,予以所有患者全面检查,明确患者病情,并结合患者自身机体功能选取适宜麻醉方式。同时,若麻醉前患者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应由责任护理人员予以针对性安抚,告知患者麻醉作用、效果、目前技术水平等,以此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在患者行手术前,应叮嘱患者禁食12h,禁水4h,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入手术室后,应调整好手术室温湿度,并调整好水电解质,以免麻醉、手术受到影响,同时应密切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使患者能够顺利进行麻醉,若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予以对症处理,待体征相对稳定后方可行麻醉。
        1.2.2具体麻醉方法 
        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有效的麻醉方式,本文研究中71例患者共采取了3种麻醉方式,具体如下。
        1.2.2.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急腹症为3~4级,病情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都较高的患者。麻醉药物主要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羟乙酸钠、咪唑安定等,注射方式为静脉注射,与肌松药相配合。对表面麻醉插管进行添加,在手术过程中给氧,给予机械通气,手术结束前麻醉药物需停止使用,对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维持。
        1.2.2.2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适应于身体情况相对良好的患者,老年急腹症患者的血液循环、呼吸功能表现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处理。将1.6%利多卡因与0.15%布比卡因混合后,使用注射的方式于患者T8-L2椎间隙穿刺用药,待达到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后应在停止用药。

而后观察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每隔30—40min可加用麻醉药物用以维持麻醉效果,注意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加强患者的身体情况监护。在手术中可以配合使用适量依托咪酯与杜冷丁帮助患者保持安静,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1.2.2.3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 
        以需手术时间较长、术中需行肌松、镇痛处理的患者为主,具体为:在确定患者病情、病灶后,选取T8~L12椎间隙行硬膜穿刺,成功行硬膜穿刺后,行硬膜外用药(麻醉药物:1.5%利多卡因),待达到手术所需麻醉平面后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静脉滴注咪唑安定(0.12~0.20mg/kg)、芬太尼(2.3μg/kg)、阿曲库铵(0.5~0.8mg/kg)。术中行诱导插管、机械通气,再结合患者病情、手术进度,经微量泵间断注射丙泊酚、芬太尼。术中,应每隔40~50min行硬膜外注射3~5ml罗哌卡因(0.3%浓度),以维持硬膜外镇痛。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应用的检测软件为SPSS20.0,将所搜集的数据录入系统当中,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方式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的界限,如果与0.05相比较小,则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反,则视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1例患者中,18例行硬膜外阻滞麻醉,9例发生低血压(仅为术前血压的30%),5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2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5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3例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0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8例行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2例发生低血压,3例发生氧饱和度持续<89%,0例发生呼吸心脏骤停。2例呼吸心脏骤停患者紧急改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顺利完成手术。7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治疗,经5d随访,有1例患者死亡(死于重症胰腺炎后休克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有3例患者出现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均明显改善,7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3讨论
        为老年急腹症患者提供手术麻醉,应当格外重视患者的身体情况分析,实事求是的考虑患者病情状态,选择最优质、安全、可靠的麻醉手段。麻醉的方式以及麻醉药物的选择都会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急腹症作为一种起病较急、发展较快且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的病症,在为老年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时应当考虑到上述情况,合理的选择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全麻,或是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麻的处理,保证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本文研究中的71例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为例,患者腹部甚至全身可能均以出现急剧病理变化,但临床表现并不显著。以其中1例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为例,患者症状以低热为主,但经检查发现患者严重感染,已处于早期休克状态。本文研究71例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以肠梗阻、瘤体破裂、肠炎为主,该类疾病多病程长,当病情进展至危重时,患者多伴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休克等情况,随病情进展还可引发生理功能紊乱、恶化全身营养状况。因病情危重,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需行麻醉,以抑制患者中枢神经,消除患者意识,避免手术疼痛对患者手术顺利完成造成影响。此外,本文研究中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再加上手术需禁食、禁水,内环境失衡等上述情况均可加重患者手术麻醉耐受性,使麻醉、手术风险加大而不利于患者手术顺利完成,甚至影响预后,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选取适宜手术麻醉方式以确保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在予以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手术治疗时,应结合老年患者年龄、机体功能、病情等因素选取适宜麻醉方式,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利于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吴志君.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手术麻醉.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3):194.
        [2]彭盆.分析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手术麻醉.系统医学,2018,3(4):35-36.
        [3]李永兴,秦忠林,李珍.急腹症感染性休克老年患者72例的麻醉处理及术后转归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7(85):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