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蕾
[导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领域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身份证号码:61052119891107XXXX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领域的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掌握高校工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针对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实施、完善课程评价等策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层次、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
        引言
        安全工程专业特点决定在新工科建设中急需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现场调研和新经济发展分析提出改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实施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终达到新工科的建设需求。
        1加强工程实践能力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以培养工程师为基本目标的高等工科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学习的局部性、孤立性现实和工程实际应用的综合性、系统性要求不相适应,造成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专业能力不强。(2)工程教育环节的部分缺乏与弱化现状和工程师培养过程要求的完整性不相适应,造成相当部分的学生基本工程素养不够,实践能力不强。(3)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趋同化现象和人才成长的多样化、个性化规律不相适应,造成部分学生个性难以发挥,创新意识不强。
        2目前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匹配老的工业思维,滞后于时代发展、产业融合的特征与趋势的。具体来说,就是表现为在学生能力培养与塑造上的不平衡。(1)过于强调具体知识点的讲授与传输,轻视工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这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2)过于重视已有的知识体系传输的完整性,较少介绍和引入最新的科技和资讯。有必要去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引入工科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重新确定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课程的结构体系。(3)重视理论培养,轻视实践操作。在今天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这样的倾向,当然这也是一整个环境去配合的。比如实验室设备陈旧、教材的编写陈旧、学校的评价指标也落后。工科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设备建设、产学研等制度进行保障,才能为人才的培养来疏通道路。(4)重视校内的学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接触新兴企业的渠道不多。关起门来做研究,为了毕业混文凭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学习的知识陈旧、不鲜活。应该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为学生创造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3安全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树立“多元整合”的课程观
        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发展,环境工程专业适当的调整了专业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调整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侧重点以及学分分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职业规划,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向“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课程观,其主要目标是突出专业课程的专业定向性,注重知识塑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为依托,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以适应企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标准多变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层面上,探究课程的性质和当代社会需求,重视课程设置的先后衔接以及课时安排,按照“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设置课程难易程度,专业必修课的设置重点要考虑它的系统化,突出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在专业任选课程中,设置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又能贴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化课程,对以往传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内容进行筛选,注重课与课之间的深度融合、相互渗透,减少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叠现象。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性质进行考试改革,拓宽学生的本专业知识,为其未来就业提供专业技能保障。
        3.2教学方式力求多样化、现代化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按照“转动课堂”的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授课方式,变为学生为主体,同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新要求,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网络视频教学的使用比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方式,注重板书与多媒体的互补互济。以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重要“抓手”,认真实施网络教育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动渤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品质及课程建设能力的总体提升。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只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正面作用,将短视频为形式的“微课”等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入课堂,同时探索课堂教学与“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即根据课程部分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请企业、设计部门的专家进课堂讲授,或到实际中参观与教学相关的工程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适当增加实验课比例,整个实验过程中,遵循“独立操作、技术互通、结果共享”的原则。
        3.3制定专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
        构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如何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环境工程专业的职业技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实验技能、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技能、工程设计技能。具体以大学四年制定专业技能培训方案,分成“理论基础训练、综合能力提升、科研创新实践、专业技能大赛”四个层面。首先,“理论基础训练”层面主要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仪器的简单操作,比如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技能训练、工程制图训练等,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技能训练主要使大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包括化学分析基本技能,能够理解仪器分析原理同时进行基本操作方法的训练,而工程制图训练则是教会学生机械制图训练、计算机制图训练等。其次,“综合能力提升”层面,在理论基础训练的基础之上,结合工程问题和学科专题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训练,环境污染修复技能(水体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物理污染控制、室内微环境污染修复等)等专业能力训练。“科研创新实践层面”是在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进行的拔尖训练,着重于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与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等。最后专业技能大赛层面指在导师的带领下,以科研队团队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达到“以赛代练、培养拔尖人才”的效果,不断完善新工科背景下,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结语
        新工科专业的建立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高校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及个专业的课程结构紧随产业发展需求;课程教学模式随着技术发展的需求而转变;随着新产业对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侧重不同,对工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式也要有所转变,积极寻求校外资源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圣姬,马青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以“思维导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0(08):41-45.
        [2]吕绿洲,林海,陈秀枝,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4(11):221-2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