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刘意恒
[导读] 摘要:近年来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资源都在城市高度集中,人口密集、资源集中、运输量大成为城市的关键特征。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60
        摘要:近年来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资源都在城市高度集中,人口密集、资源集中、运输量大成为城市的关键特征。为了保证城市资源的有效运转,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和质量,就需要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地下空间是近年来被快速开发的资源,通过在地下环境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和建筑结构,将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活动转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改善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城市地下道路是广泛建设的地下空间,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
        1.地下道路的分类
        1.1城市隧道
        城市地道多指位于具有交通干道性质的地下道路,一般指穿江、穿河、穿山、下穿铁路或者重要商业街、地面广场等的地道,此类地道在地道主体中一般不设置出入口,交通流向比较单一,出人口干扰较少,以主要解决交通的快速穿越障碍物为主。
        1.2地下停车场出入口
        地下停车场出入口也包括上下层停车场之间的内部联系通道、疏散通道。此类地下道路主要解决交通的通达性,不要求车速,能通即可。
        1.3地下立交
        地下立交与地面立交类似,是为了解决两条主干道交叉引起的大流量转弯交通问题。部分或全部道路位于地下。地下立交的建设有很多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地下立交多为地下立交,或立交主体为地面立交,部分匝道为地下立交。主要制约因素有:一,受基坑开挖技术影响。城市地下道路位于市区内。基坑开挖受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开挖形式受到限制。二,就交通功能而言,地下立交对交通不利。较小的坡道半径会影响视距。同时,天桥出入口多,地下出入口难以识别。三,地下立交桥的匝道延伸到地下。如果地下道路过于复杂,很难有效地模拟通风和消防,由于目前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很难保证安全。四,如果地下立交桥发生火灾、洪水等井下险情,救援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
        1.4地下联络通道
        地下联络通道是为某种特定目的,人为将交通引入地下而形成 的地下道路,多个地下联络通道又复合成地下交通空间。地下联络通道不同于地下立交,地下联络通道多有车型之分,如供出租车蓄车通道、私家车接站通道、地下仓库连接通道、地下停车场联系通道等,车型不同,采用的净空等标准等需重新论证,不能笼统套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比如目前大型的铁路枢纽站,多采用高架进站、地下出站的建设方式。铁路枢纽站地下出站,意味着大量的人流聚集在地下,为“以人为本”,实现铁路出站系统与出租车、私家车、公交站的“零距离”换乘,非常有必要将地下道路引入地下。
        2.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原则与标准
        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得其设计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又能符合交通安全与交通通行标准。这里主要针对目前广泛发展的城市隧道结构,对其设计原则和标准进行梳理,相关总结也可为其他城市地下道路类型提供参考。
        (1)满足安全性标准
        道路的设计无论是路线规划还是路面设计,都应该以行车安全为主要标准,设计的道路线形应该符合车辆驾驶的轨迹线变化要求,例如曲线半径、曲线与直线的缓和过渡、直线段长度等指标。此外,设计的道路路面也能够保持长期运营要求,尽可能减少运营期的路面病害,因为这些病害的维修需要对地下道路进行封闭,这对城市交通影响很大。
        (2)符合交通通行要求
        地下道路的建设标准需要与其路段标准保持一致,例如连接城市快速路的地下隧道就需要其设计车速达到城市快速路的标准,因而其车道数量、线形、路面等都应该达到对应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地下道路的交通通行要求。


        (3)考虑城市规划特点
        地下空间虽然可以充分利用,但需要考虑地下道路的建设对于沿线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影响,不能因为地下道路的建设使城市地上部分产生安全隐患,也不能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明显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各方利益。
        3.城市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
        3.1总体设计方向
        在设计地下道路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当地的道路环境特点、与周围建设的协调性、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是人性化建设、是否会破坏周围景观等,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资源、成本预算、投资资金、硬件设施和可行程度等。因此,一份好的城市地下道路设计颇为不易。
        3.2出入口的设计
        地下道路出入口的设计应与地面道路和周边道路自然衔接,地下道路出入口的建设应让交通组织得到最优化,不能使辆堵塞出入口,将汽车积压在地道内。不同性质的地下道路的出入口的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而异。
        (1)人行地下出入口
        像地铁通道和地下商业街通道只允许行人步行通过而且出入口较多、人流量极大,所以这两个地下通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人行道上,决不能设置在机动车道上。如因特殊情况需将出入口建造在非机动车道上,则要使用分隔带进行分隔。
        (2)车行地下出入口
        在机动车道路较窄且周围居民区和商业街道较多的地方常常会造成交通阻塞,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也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因此在该地区的机动车中央设置地下通道能够有效地缓解街坊交通的影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像此地下道路出入口的高度设计较为重要。
        3.3安全设计
        如今类似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级城市,地铁也因其便捷而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首选。交通流量大,人流量大,发生安全事故特别是火灾,一旦发生火灾,由于是地下的,有很多易燃物和人流,很容易因恐慌造成拥堵甚至造成严重的踩踏事故。人们无法逃生,火势难以控制。安全设施是地下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身、财产的安全。根据地下道路环境的不同特点,安全设备包括:交通标志、监控设施、道路标线、防撞护栏、轮廓标志、隔离设施、逃生路线和智能交通系统等。
        3.4视距保证
        因为地下道路的光线比地面道路差,而且地下通道一般没有什么道路障碍,相对地面道路行车较为顺畅因而机动车辆行驶速度较快。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使驾驶员能看到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能及时发现前方障碍物或来车进行避让,安全视距一定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对于地下道路如何提高行车的安全视距,一般通过加宽车道或改善道路灯光即可。而对于地下匝道的安全视距则要求要高得多,需从专业角度考虑多种因素。
        3.5地道排水设计
        对于常年多雨的城市地下道路排水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地下道路由于长期暴雨和排水系统缺失,积水严重,排水非常困难,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地下排水系统主要由雨水系统和污水系统组成,主要用于雨水、冲洗废水和结构渗漏的排水。最常见的排水设施是在隧道进出口最低点设置断面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水流入地下通道。但是,一旦遇到暴雨,横截水沟就不能满足排水要求。因此,在地下结构设计中,隧道出入口的纵断面应设置反向纵坡,俗称“排水驼峰”,防止工程外的客水流入地道。
        结束语
        当今社会,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土地资源所作出的贡献,因此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应越来越紧缺而变得越来越宝贵。与此同时人们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地上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因此地下道路的建设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地下空间的开发不仅保证了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需求,也有效地缓解了城市道路拥挤和城市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邓灿.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分析及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02):19-22+37+7.
        [2]曹振波.浅析城市地下道路的总体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10):6-8+13+196.
        [3]娄中波,朱彬,王海燕.城市地下道路总体设计探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6):32-3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