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航天趋势下航天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0/1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6期   作者:刘锦华
[导读] 摘要:在数字航天的趋势下,航天档案工作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模式受到深刻影响,面临转型升级。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天津  300308
        摘要:在数字航天的趋势下,航天档案工作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模式受到深刻影响,面临转型升级。本文结合航天档案工作的特点,分析了航天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应抓牢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档案工作需提升的三大能力及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数字航天;档案工作;转型升级
        数字中国在不断成长,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航天企业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正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云化的发展,航天产品研制各个环节都将经历数字化再造和重塑的过程。航天档案工作是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既要完成档案工作业务自身的数字化建设,还需适应企业整体数字化体系建设带来的档案载体变化、文件收集模式、归档模式、利用方式改变等新问题。在数字航天的趋势下,航天档案工作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模式受到深刻影响,面临转型升级。如何抓住航天档案工作的特点和关键控制点,在数字化再造重塑的过程中做好档案管理传统模式与创新提升的结合转换,航天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思考实践走出航天特色的创新之路。只有通过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实现转型升级,才能与企业各项工作同步发展,为数字航天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实现航天档案工作真正的价值。
        一、航天档案工作必须抓牢的关键控制点
        (一)科学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
        航天档案类目划分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科学体系,QJ2592《航天档案类目划分与档号编制规则》设定19个档案一级类目,涵盖企业各业务环节,而如科研档案又划分了七个二级类目。丰富、多样、复杂的档案馆藏,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职能划分、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充足的人力资源等保障下的档案管理体系。
        (二)高质量的航天档案工作
        航天产品研发周期长、研制阶段多、过程更改复杂,形成的文件、载体也系统多样,同时更改过程中还产生大量不同状态及版本的文档、信息。严、谨、细、实确保归档文件有效可追溯,不缺失一份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安全性,是对航天档案工作的高质量要求。
        (三)重中之重的文件过程控制
        航天企业因其产品特殊性,航天档案的准确性、有效性在产品研发、定型、批产过程中对技术状态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一次打靶试验的成败、一批产品的质量。国军标GJB9001C中对文件控制提出严格要求,航天档案收集、归档、利用等过程的控制是关键控制点,应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
        二、数字航天趋势下档案工作需提升的能力
        (一)档案业务监督与指导能力
        监督指导各门类档案的收集、归档是档案人员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也是确保归档质量的基础。既要求档案人员对项目深入了解跟踪,又应对各类文件如何积累、归档预先提出专业性的指导和审查。随着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源程序、三维图、多媒体等电子文件成为主要形式的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对象,档案人员需提升新技术的学习研究能力、全过程的主动参与能力和动态性的应变能力。
        (二)档案文件材料前端管控能力
        文件进入电子时代,无论“文件寿命周期理论”及“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理论研究还是电子文件管理以及档案单轨制归档的实践研究,都尚在初级阶段。

目前航天企业基本能实现将文件归档流程嵌入信息管理系统中,进入系统的文件,档案管理人员更倾向于作为档案管理。那么文件进入系统前就应被明确在档案归档完整性要求中,这就使得档案文件材料前端管控能力的提升尤为重要。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力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与档案深度融合。目前航天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智慧企业建设、ERP建设、三维技术应用等工作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类文档资源、信息、数据的科学整合和共享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的客观需求,是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的必要手段,是数字航天的必然选择。
        三、数字航天趋势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举措
        (一)积极转变档案人员角色,促进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工作深度融合
        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人员应积极改变“看、管、用”纸质档案的角色。当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一个信息化条件下的分布式网络,档案人员将转变为信息管理员、信息开发员。档案工作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也是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能力以及视野、站位、角色再造重塑的过程。档案人员应以数字化新思维规划档案工作发展,以数字化新思维应对档案业务与企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管好用好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库,挖掘需求导向,积极主动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加强与企业各项工作的互动,转变档案人员思维、角色,以数字化为抓手将静态的文件资料变成活起来的档案信息,促进档案工作与企业各项工作深度融合,使得活起来的档案信息资源成为滋养企业发展的知识养分。
        (二)信息化手段控制文件材料形成与收集,打通文档一体化数据链
        目前大部分航天企业的档案部门都基本使用了“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文件归档后的管理,完成数据库中文件著录及检索、利用等工作,但此时已进入文件后端控制阶段,文件材料前端管控并未实现信息化。应将档案工作业务流程嵌入到产品研制、生产和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平台中,形成以项目管理为主线、文档策划为起点,从设计、研制到管理综合集成为分布式集成系统平台和协同工作环境,按阶段及项目策划的活动发布任务,每项任务完成的标志设定为档案归档完整。项目结束的终点以文档归档完整和定型(或鉴定)、验收报告为标志,档案人员承担档业务指导和追踪管理的角色,对项目发布的任务实时跟踪,监督并确认任务应产生的文档符合归档要求并按节点归档。真正实现信息化手段控制文件材料形成与收集,打通了文档一体化数据链。
        (三)通过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探索档案的知识化管理
        数字航天趋势下航天档案工作的目标应是建立数字档案室,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全面升级优化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核心是建立信息资源互联互通、高度整合的档案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三个阶段实现:一是档案数字化(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二是建立档案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集中)、三是实现企业数据整合的档案信息化平台(档案资源集成)。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依托企业信息化整体顶层设计,同步规划建设,最终形成与企业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信息平台高度集约化、集成化管理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在线指导、收集、归档、利用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功能。以此为核心不断拓展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实现企业知识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共享,提供快捷、全面的知识利用服务。通过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从档案实体管理转向对档案的知识化管理,逐步实现航天档案工作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赵屹,汪艳等,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服务.
        [2]GJB9001C-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企业档案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知识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