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市罗江供电分公司 618500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经济生产,对于电力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为电力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电网电压管理是电网运行当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其管理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电网安全稳定性与用户的用电体验以及用电安全。当前的电网电压管理业务中时常出现电压合格率指标虚高和统计不精准等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予以有效的管控,才能确保电压质量管理的提升。
关键词:电压管理业务;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建设
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电压质量是电力企业实现生产规划设计、电力物资采购、电力设施建设、电力生产、运行以及供电服务等多方面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对电压管理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以及真实反映。通过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的建设,确保电压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及时发现所出现的不足和明确影响电压质量的因素。而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于电压合格率的管理并没有实现精细的划分和指标上的明确,尤其技术指标所采用的方法仍存在问题,对于现代化设施的应用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要想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压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重视电压管理业务中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的科学化构建,才能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针对工作流程的不规范和各部门职责的不明确,以及考核指标分解与权重的主观性问题也要做到妥善、及时的解决。
一、电压管理业务中电压合格率指标定义
我国当前现行的《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中所规定的电压合格率定义基本概括为:电力供应中电压的实际偏差在限制范围内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的总运行统计时间百分比。对于电压合格率的计算,需通过监测设备的采样才能实现对计算数据的获取,监测设备采样时间间隔为15分钟。按照国家《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相关规定,一般对电网电压进行四类监测点的设置:A类监测点:主要用于监测变电站10kV以下母线电压,针对每段母线都需要进行A类监测点的设置。B类监测点:主要用于35kV以上的专用线路中用户的电压监测,每个用户都需要进行B类监测点的设置。C类监测点:主要应用在10kV用户和35kV非专用线路用户的电压监测,每10MW负荷进行一个监测点的设置。D类监测点:主要应用在380V及以下用户的电压监测,设置为每100个台区进行2个D类监测点的设置,一般会选择台区的首端与末端位置进行监测点的设置。
通常来讲电压合格率的评价需要根据电网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行等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综合评定,上述定义的四类监测点电压合格率指标均属于一级指标。如果企业用这种监测点的设置方法对电压合格率进行管理,对于电压合格率的评价指标来说,属于较为粗放的设定及管理。尤其在电网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当中,仍然会造成盲区的存在,无法为全面全局的电压合格率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1]。所以,只有积极思考努力创新出新的电压合格率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专业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新的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同时针对国标现行的四类电压监测点不同运行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尤其要重点进行电压合格率偏低原因和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电网电压质量工作提供更加精确、精细化的技术信息数据支持,确保电压合格率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电网电压管理业务工作的效果。
二、电网电压合格率的影响因素
我国国内关于电压质量的监控系统研究起步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晚,监控软件在整体功能和数据准确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表现在软件功能的单一和自动化技术较弱、实时性效率不高和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水平较弱的缺陷上,虽然当前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覆盖范围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A类电压监测点:这一类的监测点主要是为电网系统中变电站10kV母线电压每段母线进行监测而设置。但变电站10kV母线电压的质量主要是受主变电、上级电源和无功补偿以及负荷、总体调控等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时,首先要进行本级电压分析,再进行上级分析,解决措施也需要遵守先易后难这一原则,成本控制则要以先少后多为基础。从此角度分析A类监测点电压合格率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调控不及时、电压监测仪存在故障、主变电档位设置不合理、无功补偿设备的利用率较低等因素。此外主变电无载调压和无功补偿设备未运行、母线接有大量波动负荷等也对电压合格率偏低有影响。
B类电压监测点:此类监测点主要设置在变电站的变压器高压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电压监测仪的合格率区间设置因素、安装位置和其监测环境、变电站母线电压等因素的影响。
C类监测点:这一类监测点主要设置在专用变电线路用户的高压侧。电压合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0kV母线电压质量、线路和线路T接电源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对于C类监测点的监测主要是从监测点开始,沿着10kV母线的方向进行相关数据的监测与分析,并结合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
D类监测点:其位置主要设置在台区的首端与末端。所以其电压合格率的分析主要依据台区基本单位来进行综合的考量。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台区用户数量、台区配变档位、接入点电压等因素的影响。通常这一类监测点的末端电压会受到首段电压、低压线路和三相负荷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经常D类电压合格率偏低主要是由于电压监测仪发生故障,或台区配变档位设置不合理,或三相负荷发生不平衡,或低压线路发生过载的情况所导致[2]。
三、基于电压管理业务下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电压管理业务综合指标的选取思路
电压管理业务合格率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要进行综合指标的选取。必须按照国际现行的综合电压合格率管理水平一级指标相关水平来进行四类监测点电压管理水平二级指标的增设,并以不同观测点所对应的因素为依据来进行三级指标的设定[3]。
(二)电压管理业务中电压合格率指标考核体系
对于电压管理业务电压合格率指标考核体系的构建需要利用函数分析法来进行模型的合成。
第一层合成模型主要是由A、B、C、D这4个分类电压监测点管理水平指标合成为主,使其形成电力企业电压管理水平指标的模型,并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合成模型来实现国家标准中有关综合电压合格率统计方法的一致[4]。
第二层合成模型则主要是由电压综合效果以及配网建设水平和运行管理水平、负荷性质合成各分类监测点的电压管理水平。运行管理水平主要从电压综合效果当中进行体现,考虑到其受到配网建设水平的限制与影响,需要通过主观努力,进而达到不断进行运行管理水平的创新与提升的目的。负荷性质则说明电压调节的难易度,所以在进行合成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对峰谷比和增长率较大以及负荷密度较低区域的电压管理水平分数的评价,适当放宽对这类难以调整的复合电压合格率水平的标准[5]。
(三)提高技术监控水平和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准确性
根据电网特点不断提高电压监测设备的科技水平,并利用现代无线网络和传感监测仪器对电压进行遥测和实时监测,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同时还要加强大数据处理的水平,灵活运用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和故障的有效诊断。此外,对于个别台区末端的用户电压过低情况可以在线束上安装调压仪器,适当进行电压调整。
结束语
基于电压管理业务的电压合格率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电力企业在电网建设方面的水平和运行管理机制的水平,要能够在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当中形成逐级上报的形式,尤其要注重电力企业指标评估影响因素的充分考虑。注意指标的选择和考核体系的科学化构建等方面不断提升电压合格率指标的合理化设定。
参考文献
[1]缪钟灵.电压合格率指标的多维度分析[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1): 31
[2]王芳,牛晓璐.提高10kV馈线的电压合格率方法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3);67
[3]阳建国;.提高电网电压合格率的对策研究[J].节能,2018,v.37;No.425 (02):32-34.
[4]王贵宾,王伟.提高低压电压合格率的多维协同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9,557(08):52-53.
[5]郑昕;.电压合格率的精益化管理[J].中国高新区,2018(07):247.
[6]王冀青,罗小平,徐英福.影响电压合格率的因素及提高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4):213-213.
作者介绍
李明(1977.12.11—),性别男;籍贯四川大英县;民族汉;学历大专;职称工程师;职务工人;研究方向如何降低线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