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研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聪
[导读] 摘要:在高校中应用公共管理新思想能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而公共管理新思想在高校中的应用,也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使管理和教学能够相辅相成,推动高校的发展。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300
        摘要:在高校中应用公共管理新思想能够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而公共管理新思想在高校中的应用,也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促使管理和教学能够相辅相成,推动高校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高校;管理机制
        引言
        高校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是一个有机闭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通过管理理念创新,高校能够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并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争创“双一流”。同时,切实做好管理创新,紧随时代发展,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国家建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1公共管理模式概述
        公共管理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政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服务体系的优越性体现得比较集中,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统筹和政治、社会效果显著,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动员能力强大,在多领域能集中力量攻克难关、办大事,并取得了系列举世罕见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诠释了公共管理的内涵,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老百姓放在心上,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将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谋求福祉。
        近年来,通过经历的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足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动员能力、管控能力,以及强有力的领导力。政府在公共管理重大突发事件中采取的果断、高效、严格的防护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可,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人类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进程中,各种公共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加上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加剧,对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公共管理创新,完善应对机制和保障制度,以防万一。
        总之,高效优质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需要人才贯彻执行,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也存在供需矛盾和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也对政府在宏观领域决策和战略规划及推进公共管理高效、有序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实践表明,就现有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和公共管理及市场人才供需矛盾,应给予必要指导和推进管理模式创新。
        2高校管理的显著特征
        2.1 以师资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
        高校管理以师资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高校的师生事务繁忙,在处理高校各项管理事务时,必须结合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确定已有的师资力量是否高度满足高校常规管理需要。由于高校对师资管理的重视,高校会在每年的师资调整阶段,依据自身的师资情况,适当地增补几名优秀教师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2 强调教育科研核心与知识基础创新
        高校管理还强调教育科研核心与知识基础创新。尽管高校为社会输送的是职业型人才,社会人才的理论知识储备会相对薄弱,但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育,高校同样在教育科研方面加紧重视。在常规事务管理过程中,高校以教育科研为核心,对主体业务的完成高度重视[1]。
        2.3 注重高校高素质师资群体的组建
        高校注重高校高素质师资群体的组建,就是基于低素质师资群体会影响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在招聘教师时,高校会仔细筛选并核对师资力量,在诸多的候选师资中,优先选择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本校招聘的教师。对于不适合本校师生管理或个人能力相对较弱的师资会被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


        3 运用公共管理新思想促进高校管理
        3.1 制定高校发展规划
        高校应该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而除了高校的公共管理思想需要的转变以外,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应该得到转变,而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会直接决定高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公共管理新思想也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如果高校管理者仅仅只是注重眼前的高校管理中的问题,而不考虑到高校的长远发展,那么高校管理者就仅仅只能是作为协调的作用而存在,而不能真正的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助力,而在高校中应用公共管理新思想,也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职能,同时也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做下规划,改善高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壮大高校的师资力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为了得到更加有力的数据的支持,高校管理者可以在高校间展开数据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为高校设计规划方案[2]。
        3.2推动高校学术自由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培养体制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学生培养的经济性,对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培养栋梁之才这一重要目标认识不清。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的是基于就业、创造利润作为办学教育的出发点。比如,目前招生最火的经济类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播的更多是找工作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启示我们,高等教育办学、培养人才过程中,应该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本概念,即重视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主张将过去政府主导的各高校的行政上的管理,转变为高校管理过程中更为明显的绩效管理,提升高校在学术培养、经费设置等重要方面的自主管理性,进而促进高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3 管理者应成为职业型管理者
        在高校中应用公共管理新思想主要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在有了正确的管理思想作为导向之后,高校就应该对高校管理者进行明确的管理培训,要求高校管理者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成为职业型管理者。而因为高校其本身所自带的特殊性,所以高校管理者与其他企业管理者相比,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高校或企业对管理者的要求中,对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为了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专业的管理团队能促进高校全体师生的发展,也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3]。
        3.4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透明化和民主性的发展特点。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政府领导高校教育教学、高校自主能力偏弱的问题。但不可质疑的是,如果政府完全放弃对高等教育体制的监督管理,那么,事关我国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便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合理引入社会性的民间组织便成为一项有效措施。一方面能够改善政府在领导过程中出现的“官本位”思想,另一方面也将有效避免高校在自主管理中的“职能滥用”,进而导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可以说,相对独立的中介组织的设立,将成为政府和高校教育发展的纽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的良性发展格局[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不理想,而学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不能因为就业形势严峻而忽略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也非常重要。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张梦.新公共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8(10).
        [2]蔡瑞林,徐伟.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9(01).
        [3]蒋洁.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职管理体制模式创新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12).
        [4]万哲.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高校管理模式探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0):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