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与玉米螟虫病的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如克耶姆•阿力木
[导读] 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玉米属于比较重要的一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害的影响,就会导致玉米生长质量相对较差。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奥特贝希乡农村经营管理站  843401
        摘要:在众多粮食作物中,玉米属于比较重要的一种,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害的影响,就会导致玉米生长质量相对较差。在众多病虫害中,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虫病属于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如果病虫害的发生范围较大,就会导致玉米种植业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小麦产量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种植人员加强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虫病的了解,深入分析其发生规律,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促进玉米种植产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玉米螟虫病;防治对策
        在玉米正常生长过程中,大斑病和螟虫病属于主要的病害,会严重损害种植户的经济收益。要想有效推动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促进玉米健康生长,使玉米产量得到有效保证,就要加强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虫病的预防。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抗病杂交种得到了有效推广,玉米大斑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由于大斑病存在较多的病菌生理小种,具有较快的变异速度,导致一些地区病害有所上升,而玉米螟虫属于一种世界性虫害,会对玉米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玉米产量损失严重。
        一、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危害症状
        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玉米大斑病都可能发病,但是玉米处在自然条件下,其苗期的发病率较低,而当玉米生长到中后期时,尤其是在玉米抽穗后,玉米大斑病的危害就会有所加重。玉米大斑病主要会对玉米叶片造成危害,病害严重时,就会导致玉米苞叶和叶鞘受到损害,梭状病斑属于玉米大斑病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在玉米大斑病初期,其主要是灰绿色的小斑点,随着病害的日益严重,病斑就会逐渐扩展。由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其病斑的颜色和大小等就会存在一定差异。在玉米植株感染了大斑病后,其症状会由底部叶片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存在不明显的边缘界限。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玉米种植区域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关系着分生孢子是否可以萌发,在萌发后就会逐渐侵入到玉米叶片。玉米大斑病的分生孢子会从两端萌发,然后伸出相应的芽管,在分生孢子的顶端会形成相应的附着胞,当附着胞产生了侵入丝后,就会将玉米叶片的表皮穿透,或者是从玉米叶片的气孔中侵入,进而就存在于表皮细胞内。在温度为20~27摄氏度时,大斑病的分生孢子就会萌发,逐渐形成附着胞,然后侵入到细胞内,当温度低于3摄氏度时,大斑病分生孢子基本不会萌发,如果温度达到了35摄氏度以上,附着胞就会出现畸形,很难侵入到玉米叶片细胞中[1]。当侵入丝进入到玉米叶片内部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泡囊组织,其泡囊中会产生一定的次生菌丝,随着次生菌丝的发展,就会在玉米叶片细胞内逐渐蔓延,在3~4天以后,次生菌丝就会到达玉米的木质部。当玉米叶片感染了大斑病后,其菌丝就会在玉米木质部不断扩散,大约经过6天以后,菌丝就会扩散到绿色组织内部,只要是菌丝达到过的细胞,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细胞呈现为黄褐色坏死症状,叶片上也会有病斑的存在。
        (三)防治对策
        要想对玉米大斑病进行有效防治,首先就要加强对大斑病发病期的雨日、雨量和病情的了解,注重对当地天气的中长期预测。其次要对玉米进行田间管理,注重适期进行玉米播种,保证肥量充足,对于田间存在的一些病残体等,就要及时进行清除,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促进玉米抗病能力的逐渐提升,对初侵染源进行严格把控,使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最后要选择合理的药剂进行大斑病防治,可以对25%的粉锈宁可湿粉剂进行喷洒,连续喷2~3次,喷洒间隔为5~7天,选择这样的防治方法,可以使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


        二、玉米螟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又可以称之为玉米钻心虫,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虫害,玉米螟的分布比较广泛,存在比较复杂的食性,会对玉米造成严重的危害。玉米螟的代幼虫只会对玉米心叶造成危害,导致叶片成为花叶,当玉米打苞后,代幼虫就会钻入雄穗中进行吸食,4~5龄幼虫会在玉米雄穗扬花时钻蛀到玉米茎杆处进行啃食,导致玉米出现茎杆折断等情况。在玉米心叶末期对玉米螟进行防治,可以使螟虫危害得以有效减轻[3]。在抽丝期前后到4~5龄时,2代螟卵和幼虫就会在玉米雌穗穗柄和茎杆内钻蛀,导致玉米的水分和营养输导受到一定阻碍,使玉米长势较差,容易出现茎杆折断的情况,还会使雌穗发育受到影响,进而降低玉米的结实率,导致种植效益下降。
        (二)形态特征
        通常情况下玉米螟卵块中会有20~60个卵粒,各个卵粒之间会呈现出不规则的排列,单粒的玉米螟卵为扁平的椭圆形,在玉米螟出产时,会由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在虫卵孵化之前,其中央会有一个小黑点。玉米螟蛹大概在15~19毫米左右,呈黄褐色,在玉米螟蛹背部布满了密集的波状横皱纹,其臀部呈现黑褐色,在端部会有向上的刺毛,这些刺毛为弯曲状,一般会有5~8根。玉米螟幼虫在刚孵化出来时的长度大概在1.5毫米,头壳为黑色,身体为乳白色,在幼虫老熟后,其体长就会增加至20~30毫米,头壳变为棕黑色,身体呈现为污白色,在玉米螟体背处会存在明显的毛片[4]。玉米螟成虫的体长为13~15毫米,雌虫身体为黄色,而雄虫身体为黄褐色,在成虫前翅内会具有暗褐色的横线。
        (三)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要想使越冬幼虫被消灭,就要在幼虫化蛹之前,利用机械对秸秆进行灭茬处理,使虫源得以压低,进而有效降低玉米螟蛹化为幼虫的数量。在越冬幼虫化蛹之前,还可以利用白僵菌封垛的方法,使虫源得以减少,其主要是在田间秸秆垛上,以每立方米为单位,对白僵菌粉进行喷洒,当秸秆垛飞出白烟后停止喷洒,通过这样的防治方式,就可以使其防治效果达到80%左右。对于玉米田间幼虫,可以将0.5公斤的白僵菌粉与5公斤细砂进行混合,在玉米心叶处进行投撒,白僵菌粉可以在玉米螟幼虫的体内寄生,进而使田间幼虫被杀死。在玉米的心叶末期,就可以在50~70公斤的细砂内掺入1公斤50%的辛硫磷乳油,然后在玉米心叶内进行投撒,可以使玉米螟幼虫被杀死。在玉米心叶内,可以对杀灭菌酯颗粒剂进行投放,每株控制在1~2克。
        三、结束语
        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虫病会严重危害到玉米的正常生长,导致玉米的长势较差,降低玉米产量,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种植人员加强对大斑病和玉米螟发生规律的了解,重视田间管理工作,对病虫害发生状况合理掌握,进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促进玉米产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茂盛.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9,(5):69.
        [2]杨珊珊,陈冠良,魏健.玉米大斑病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19,565(01):136-138.
        [3]刘海华.玉米螟虫及其防治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8,(29):55-55.
        [4]孟凡录.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8,588(19):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