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陈 林
[导读]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与模式
        陈 林
        贵州省仁怀市第八中学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因特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着教育的形态与模式。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和综合性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极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应用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的获取地理知识。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价值的最大化,使其真正为教学所用而非流于形式,本文就从我所担任的地理学科出发,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内容繁多,章节知识琐碎,且很多教学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如果仅单纯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讲解,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觉得索然无味。初中生又刚好处在青春期,活泼好动,求知欲好奇心很强,所以无论是从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是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说,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都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信息技术能将课本知识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并赋予其五颜六色的色彩,吸引学生的眼球,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板块的运动时,对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隆起,东非大裂谷张裂拉伸形成过程的理解,很难运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说明,我就运用下载好的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形成的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学生理解记忆深刻,经久不忘。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老师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堂课上得好与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袤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看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空间的局域性和限制性,延伸和拓展教学宽度,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来完成教学信息的传递。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又多的知识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具体形象的加以描绘的,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而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减轻了对地理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讲地球公转时,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的以地轴为中心自传,同时又时快时慢的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时学生全神贯注,我抓住这一时机便提出问题: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光的直射点在哪里?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的直射点又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地图阅读能力的提高
        初中地理学习不能没有地图,对地图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地理课本里有许多的地理插图,意在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理解地理知识内容,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地理教学中不少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能力。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地理地图的空间想象力。

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成因时,我首先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物也就越小,由此可以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可见信息技术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
        地理是一门研究有关地理现象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资源危机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地理现象,了解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生活状况,掌握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如在讲自然资源时,我为学生展示了多地的自然特征,比如给学生展示一些被污染后的河流湖泊等视频和图片,给学以强烈的震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进行一些自然灾害的防治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以视频和图片方式给学生展示有关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汶川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的直接观看,分析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讨论如何进行积极的防治等。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情景教学,学生更加意识到了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新方式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普及和广泛应用。但是,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地理教学中不分内容、不分形式、不分场合、不分环节地一味使用信息技术手段,那么不但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最重要的运用是突出其实用性,避免华而不实,防止为使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杜绝流于形式的行为。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课件设计时要力图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二是由教学环境决定课件设计的思路。首先要选择适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内容,收集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编辑。在计算机硬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力图更好地体现动画模拟、交互性、个性化等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三是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课件制作中,地理过程的模拟,插入动画、影音文件,改变字体、页面的设计,动作的链接,复杂地理事物的展示等都需要教师有较高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否则,信息技术也只能顶得上一个小黑板、一个录音机的作用,走走过场而已。
        四是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课件的画面不能太花、太乱,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否则,不但不能起到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而且还影响教学效果。图形、动画要美观、清晰,色彩要对比性强,突出重点。因计算机屏的分辨率很高,故颜色鲜亮,而投影屏的分辨率较低,显示出来的颜色会有较大的差距,上课前要进行演示操作,进行必要的修改,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安排,切忌随意性。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用在地理教学中也是如此,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恰当就会显得喧宾夺主。我们切不可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流于形式而敷衍了事,如为了完成任务检查而随便做几张幻灯片,走进课堂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也不能过度依赖现成的网络资源纹丝不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己的思考空间和工作能力。但凡新鲜事物在初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直面它,解决它。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并应用好,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的产生,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就会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课程,真正做到信息技术融合进地理课程的每一环节,还需更多的教师去亲身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2.《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3.《信息技术辅导地理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