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林
山东滨州博兴县兴福镇兴合联合小学 256510
摘要:对于小学体育来说,核心素养能力包括了对于运动的认知能力、对于锻炼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适应力。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新时代的要求,就需要相应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加有效的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有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也是保障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时有利于学生意志力、行为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途径。本文以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究在小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会遇到那些问题,从而在下文中基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希望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来说更加的重要的就是对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工作。一味的强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时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的;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小学阶段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业不仅是对于学生的体能进行一定的加强,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一定的培育工作。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塑造学生品格、意志、能力的多方面发展。
1核心素养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说,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健康意识、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从核心素养能力上来说,其包含着运动的认知能力、对于锻炼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的适应力等方面的具体能力。所谓的健康意识就是小学生对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树立一种爱运动、乐于运动的理念。对于运动能力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是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运动方式、运动的标准、运动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的关于运动方面专业性的能力。从而更好的运用体育来完成对于身体锻炼以及素质培养的能力。体育品德则是指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方面以及心灵品质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对于诚信、输赢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认知与看待,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2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未根据小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在小学的体育阶段,更多的是对于学生天性的解放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处于好动、活泼的状态且变现处极强的情绪性。在实际低教学设计中如果未能有效的设计有趣的活动,则会对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从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2.2教学模式单一化
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大多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说教模式教学;以演示文稿和教材为主要的教学基础,老师为主要的引导者。更多的思维是由来时引领着学习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这种单一形式下的教学,让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提不起相应得到兴趣;从而对于核心素养能力培养面临一定的困境[2]。
2.3未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养
目前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建设工作的提升,小学生都是家庭中的核心、宝贝。在日常的生活中都是极其宝贵甚至是娇贵的存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其身体素质就存在一定的较差情况。从而导致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强度与身体素养的不匹配。
2.4不能正确认识体育教学
在体育的教学中,在小学阶段还是未能有效的认识到其重要性;更多学生将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的学科中。在小学阶段某些老师在课程为完成的情况下也会相应的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这种方式和大环境下让学生相应形成了对于体育教学的不关注与不重视行为。对于教学中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更加的困难了。
3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能力的养成策略
3.1根据小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相较于语、数、外这些纯理论性的课程来说,体育课程的娱乐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基于小学生的开放性和游戏心态,就需要更多程度的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游戏课程以及活动课程。最大程度的让体育课程“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更加贴合学生的爱动特性,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从而在游戏和玩耍中掌握具体的体育知识和体育能力。从某种方面来说只有更好的运动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3.2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就像是海绵;渴求周围的一切,对其他事物也拥有着较强的好奇性。所以在实践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就需要更好的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设计相应的教学形式。例如在实际的障碍跑中,老师就可以在20至30米设置两至三个障碍物;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的跑动中以一种新奇的心态投入大具体的体育中;从而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也就有相当大的裨益。
3.3有效利用体育课堂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更加充分的利用体育教学来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和课程任务的完成。同时有效的利用体育课堂表现在实际中就是让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不同素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理解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也不是只有一味的活动、玩耍;对于实际理论和体育知识的灌输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实际低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就需要更好的安排理论与实际的配比关系。一般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一周2-3次;每节课的时长45分钟;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最优为2:3[2]。
3.4师生对体育达成正确的认知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的正确认知也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这一阶段就需要更好的完成对于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理解工作,让实际的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老师需要正视对于体育的教学工作,而不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来面对教学;学生则是需要用一种更加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实际的体育学习。形成一种老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的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做好相应的保障。
结束语:综合所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需要做好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学也要做好实际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让学生在校的学习中不仅可以有效的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的是对于身体素质、思维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锻炼。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小学教育的现代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潘桂莉.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8-39.
[2]杜龙刚. 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5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