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城市规划信息中心 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目标,传统规划行业一方面面临着新兴信息技术、系统交互合作及城市智慧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本文就如何应用“大数据”,促使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等更加科学合理地有效实施,提升城市规划信息化水平进行探讨,从而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为促进城市良好发展奠定基。
关键词:大数据;规划信息化;挑战;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以来,信息化技术被引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为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建库管理、管理自动化及辅助分析决策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大数据”概念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规划信息化建设审视和思考发展方向,科学构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数据的获取、分析、加工、生产及增值等环节的价值,更好地为规划科学编制和管理提供支撑。
1.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现状
1.1大数据时代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不断发展,出现了“大数据”这一携带各行业领域的宝贵信息“巨量资料”。官方正式将“大数据”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源于 2012 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 [1]。通过对大数据挖掘、发现和深度学习等方式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产品,提供给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使用和消费[2]。简而言之,狭义上的“大数据”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需要运用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3]。而广义上的“大数据”则是一项技术能力,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4]。
1.2规划信息化的理念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数字地球(DE)、数据库、网络及电子商务技术等为核心技术的规划信息化建设,在协调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交通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也在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一些城市政府规划部门还通过其建立的官方网站,利用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及图文一体化的公共平台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5]。
1.3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爆炸性增长和云计算技术的应运而生,使得大数据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不断提高。“大数据”思维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渗透,已然成为现代社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囊括基本数据库、模型、标准规范体系等的基础建设项目。其中,模型体系的建设通过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转换来为规划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涵盖信息化项目的所有技术,是规划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则致力于维护规划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科学性,以确保规划信息最大程度满足于民众的意愿。二是构建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以拓展科研机构的参与范围,最大限度地推动大数据联盟,以使其价值最大化。三是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以应对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当前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信息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规划部门的壁垒消融困难
虽然规划信息化在我国各行业领域“开展应用最早、技术种类最多、普及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但由于规划信息资源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甚至不同行业,数据格式的不统一,信息交换的不对等,数据标准的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严重影响了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此外,不少部门行业的资源共享意识淡薄。
往往将规划信息化仅仅作为技术手段,而忽视了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一些官本位思想严重的机关单位甚至将数据作为部门权力的象征,强调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阻碍了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的发展。
2.2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的规划信息化建设普遍依附于现有行政程序,这必然导致技术人才的培养面临两方面阻碍:一方面,我国实施的是以分税制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制,简单的说就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资金给下级部门使用,下级部门再组织开展规划信息化建设,使得信息资源建设投入不足,也必然导致技术人才的培养后继乏力。另一方面,当前规划行业从业人员全局意识不强,“本位思想”严重造成信息建设和数据共享方面制造“人为壁垒”。此外,部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具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综合素质人才,这些都阻碍了规划信息化建设步伐。
3.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规划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传统的以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转向更加精细化的数据定量分析,传统的以专家为主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方式向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新形式转变。引入大数据的规划信息化更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既要兼顾“大数据”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特点,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应对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本文对规划信息化建设提出三项对策。
3.1提升数据与模型建设的广泛性和灵活性
为保障大数据能够顺利运用于规划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实现大数据的空间化。而城乡规划的终极目的又是为了满足人的空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提升数据与模型建设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空间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规划管理的信息化需要。
3.2整合规范标准体系
规范标准体系的有效推进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尤其需要整合规范标准体系。既要保证规划信息化对大数据应用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还要科学建构多功能信息平台,以规范的平台管理致力于实现打造智慧城市。此外,还应在规划管理过程中确保数据符合规划管理工作要点,确保模型架构符合规划管理的逻辑分析,确保规划管理应用流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方能为规划信息化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建设。
3.3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专业的技术人才是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大数据”,需要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决定了大数据时代规划信息化建设并非简单的工作流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还要重视对规划学科的建设。方能为这一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强势到来,既为规划行业领域充实了信息资源量,也对规划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行业应及时抓住机遇,适时分析问题,提高信息化技术的服务质量,推动规划管理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韩晗.“数据化”的社会与“大数据”的未来[J].辽宁:中国图书评论,2014(5):26.
[2]徐子沛.大数据[M].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浩、丁庆玉.城市规划引入大数据计算的思考[A].2016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119.
[4]蔡立辉.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5]唐凯.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信息化应用的二十年[A].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年会暨规划新技术运用2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2007: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