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创新谈——以《中山传统民居研究》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谢频
[导读] 摘要:《中山传统民居研究》档案编研课题弥补了中山传统民居研究的空白,为中山传统民居提供了修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加强保护的重要参考。
        中山市自然资源档案馆  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中山传统民居研究》档案编研课题弥补了中山传统民居研究的空白,为中山传统民居提供了修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加强保护的重要参考。本文结合该课题,从不拘一格的编研方式、独辟蹊径的编研选题、富有价值的编研成果等方面探讨了档案编研工作的创新思路;并提出了加强中山档案编研工作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编研;创新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声像档案在记录和宣传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馆增加声像档案工作人员和摄影器材,大力发展声像档案工作,收集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会议、活动、建筑与市政工程、历史风貌、现状变化等题材的大量声像档案。同时,为了开发声像档案资源,主动服务社会,我馆不断加强编研工作,相继编制出版了《和美齐飞—中山市城镇风貌掠影》、《中山市建筑文化遗产》、《城长—图说中山城区变迁》、《醉美乡愁》等画册,对城乡建设宣传和历史文化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收到良好成效。但画册编研偏重于宣传与科普性,在可供研究与学术性方面较弱,为提高编研的深度,我馆转变编研观念,大胆探索,在去年开展并成功完成了以《中山传统民居研究》为课题的编研项目。下面就以该项目为例,谈谈档案编研工作的一些创新思路和建议。
        一、《中山传统民居研究》课题编研创新
        (一)不拘一格的编研方式
        通常的档案编研方式有几个特点:一是以“编”为主,只是对某一专题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编辑,进行二次加工的“研”的成分很少;二是素材以现有的馆藏档案为主,另外主动去搜集的档案较少;三是编研人员基本是本馆的工作人员,不用投入多少资金,但涉及到一些除档案外其它相关专业的编研时,往往缺乏“研”的深度。而我们这次民居研究课题则完全跳出了旧有的套路,在编研方式上就体现了三方面的创新性。首先,编研结合、并以研为主。没有编就无法研,在做好编的基础上,我们更加重视研,通过深入的专业研究,力求出成果、出精品。其次,我馆在传统民居方面的档案很少,特别是能在这次编研中用得上的更少,所以需要围绕课题主动搜集档案资料,最后通过课题的完成实现一批专题档案资料的进馆,不但能在编研上有所成效;而且还可以丰富馆藏,弥补结构的不足。最后,我馆向市财政专门申请了编研经费,通过相关立项程序,将该课题项目以公开招标和委托的形式进行,既解决了自身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又为产出高质量的编研成果提供了保证。
        (二)独辟蹊径的编研选题
        选题是档案编研项目开展的最初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选好题则编研可以说已成功了一半。档案编研要避免炒冷饭或者做拼盘,就应该先认真选题,选题要将档案工作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选择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的题目。《中山传统民居研究》这个题目不像与城建档案工作有关,倒很像是大学院校建筑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但我馆为什么选这么个题呢?当然是有其理由的。
        第一,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中山这座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很多乡村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清代与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富有地方文化特色,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凝聚着浓浓的乡情与乡愁,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快速推进,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府各级部门与社会群众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所以我馆责无旁贷地选择了这个课题。
        第二,这个课题的研究目前尚为空白,没有人做过。

中山传统民居中除了有很小的一部分被列入文物和历史建筑名录由相关部门管理外,其它大部分没有对应的部门承担保护职责,很容易就被屋主或开发商自行拆除,而传统民居一旦消亡,它所依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匠技艺也将不可复得,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中山传统民居的历史发展演变、建筑谱系、营造技艺、传统风俗等各方面进行整体研究。这个课题编研的成果资料将是非常宝贵的档案,归档后由我馆保存并向社会提供广泛利用,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三)富有价值的编研成果
        中山传统民居是中山人民生存经验、工程法则、审美爱好、社会伦理等方面最集中的体现,其传承和发展是岭南建筑文化延续的重要体现,亦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课题组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板块、方言、民系和行政区划等多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可能存在的建筑类型板块。大致为,五桂山地区为客家文化,台地为潮汕文化,河网平原为广府文化。调研选点涵盖了全部的文化分区。课题组调研了中山市11 个镇中的34 个行政村,对58 栋房子做法式测绘,其中16 栋代表性的房子为精细测绘。整个民居研究紧扣“物”、“法”、“人”三者。“物”是现有的建筑遗存,是躯壳;“法”是营造方法、营造习俗和营造术数;“人”是前两者发生联系的结合体,以工匠为主体,屋主、邻里、学者等作为补充。三者的资料以考古式的态度和方法去搜集,再经过整理、编辑和研究,最后才形成课题的成果。
        编研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58栋传统民居的现场照片、手绘图和测绘图纸,真实记录了传统民居的现状;2、总结了中山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习术,包括传统民居的设计方法、构造方法、装饰方法,以及营造过程中的传统仪式、堪舆、择吉、压白、魇胜等活动;3、研究了中山传统民居的谱系,按照承重墙体可划分为两墙一房、三墙两房、四墙三房等三种主要类型;4、对中山5名传统民居匠师进行访谈的录音录像,记录了传统民居如何营造以及在营造和使用的过程中有哪些习俗和术数等口述历史档案;5、提出建立中山传统民居建筑名匠、建设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传承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口述史研究等建议。这次编研成果档案弥补了中山传统民居研究的空白,为中山传统民居提供了修复技术的科学依据和加强保护的重要参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长远的保存价值。
        二、对中山档案编研工作创新的建议
        首先,结合当前发展形势,提高档案编研工作创新意识。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大湾区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大湾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由香港、澳门及珠三角9市构建而成,未来要建设成世界城市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该纲要多次提到创新,第一个原则就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创新型经济体建设可以看作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中山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员,其档案工作也需要创新,而档案编研是主动开发档案资源为资政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更需要大力创新,助力大湾区建设。其次,扩大视野,拓展思路,在档案编研工作中大胆创新,通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成果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沉闷的惯性印象。档案编研既要立足自身的档案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又要打破固有的思想桎梏,主动担当,与相关的各行各业联系起来,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力求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编研精品,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例如我馆这次传统民居研究课题,它虽属于档案、建筑、文物、历史等专业的交叉领域,但往往是这种交叉领域才存在着很多可挖掘的空间,只要档案编研工作者敢于探索,就一定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再次,制定档案编研工作激励机制,为创新提供动力。档案管理部门一方面应该每年鼓励广大档案编研工作者申报项目,加强统筹,并向市财政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档案编研项目评奖,表彰编研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工作者,激励编研工作创新。最后,引进和培养档案编研工作优秀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编研工作创新离不开人才。档案管理部门既要利用中山人才优惠政策和设置合理岗位,大力引进编研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又要通过组织专门培训、外出交流和学习等途径,提高本地编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作者:谢频;工作单位:中山市自然资源档案馆;职称:初级馆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