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从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1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重要性
成本控制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成本在项目的总成本中占很大比例。据相关资料显示,所占比例很高可以达到80%以上。也正是由于其占据总成本比例较大,使得其控制重要性更加突出,控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工程项目中获取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必须找出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原因,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成本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不断优化以及改进,以提高施工质量与成本控制效率。
2建设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成本控制意识与制度因素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成本控制主要表现出缺乏对总目标的有效控制。究其主要原因,当前许多建设施工企业对施工过程成本管控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认为对之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缺乏实质性作用,难以对企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成本控制上未设置控制总目标,没有将控制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以致企业内部整体成本控制意识淡薄。此外,施工技术部门在制定施工方案时缺乏对成本控制的综合思考,片面注重施工工艺、施工质量,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
2.2 成本控制责任不明确
2.2.1注重材料消耗的控制,忽视人工和管理成本控制
材料成本约占项目直接成本的70%,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视材料成本的控制,并在实际实施中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但是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一种问题:对施工过程人工费、管理费等方面的控制不足,直接造成企业在计算工程项目各环节所需人员时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引起较多施工人员扎堆、窝工的不良情况,造成人工费用增高。此外,管理部门在对待管理费用上,未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管控,造成办公费用增高,尤其是在“差旅费”、“招待费”等方面,经常出现超预算的情况。
2.2.2 注重直接和事后支出控制,忽视事前和预防性控制
对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来讲,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在实际控制中需对这三个阶段加强,从而事项项目的动态化成本控制。在正式施工前,应基于设计方案、施工内容明确具体的成本控制目标,并结合工程项目实际,制定对应的成本控制方案,为后期实际施工中成本控制奠定基础。但是当前许多建筑项目却过度重视直接和事后支出控制,实质上此时成本已经产生,即使发现问题也难以在此次工程项目中做出改变,因此在当前成本控制中应加强事前控制、预防性控制。
2.3 成本控制人员的能力素质问题
成本控制人员的能力素质属于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当前许多成本控制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其主要表现为:(1)相关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2)相关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不足,难以在实际成本控制中发挥出较好的效果;(3)相关人员在继续学习、新技术引入等方面显得不足,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所应用的一些成本管控方法显得较为落后,如:在施工现场手工记账现象仍旧存在;(4)相关人员未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使得数据信息未能形成统一,影响到先进成本控制方法的顺利实施,如:作业成本控制法、动态成本控制法等,同时也难以从以往的一些工程项目获取到有用的数据信息,难以有效发挥出历史数据的作用。
2.4 控制方法、条件和时效因素
2.4.1加强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在总成本中占据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其质量对工程项目整体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在对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主要依照设计要求标准进行采购,不需全部应用优质性材料,但必须达到设计要求、规范标准,从而控制质量和成本。另外,进场前对材料进行检查,进场后进行存放,避免一些不合格材料混入其中,或者因为存放问题使得材料出现变质,进而影响到施工成本。如果施工区域如有代用材料,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代用,以达到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2.4.2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项目部在进行人力、物力以及施工设备的配置上,未做到科学合理,造成较多资源浪费;部分施工工序在进行安排时严重不合理,本可以一步便完成,但实际上却需要2-3次才能施工完成。在设备配置方面存在盲目性,一些本可以通过租赁获取的设备,却采用购买的方式,造成机械方面的支出费用增高。
此外,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表现出较大混乱,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费用支出上缺乏有效的节制;其次,关于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显得较为混乱,存在多个银行账户,但是却未及时对账户资金做出清点,以致账户资金与实际不一致;再次,债权债务未及时进行准确确认,造成结算及时性不足,出现支付货款过多、应收账款收回不及时等情况;最后,在收入和成本计算方面表现出不正确的问题,许多会计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项目资金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项目成本信息的准确,进而在项目中出现较多的损失。
3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3.1完善项目组织体系,提高人员素质
在成本管理控制中首先应完善组织结构,并对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出明确,核算项目的具体成本。成本控制应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之中,且其中的相关人员应明确自身职责,具备较高的成本控制意识。所以,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只有把所有参与者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同时在工程项目中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要求项目经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成本等进行负责,在管理中充分考虑的成本问题,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确保工程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当前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成本控制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如:管理经验不足、专业水平欠缺、缺乏有效沟通、控制方法落后而且单一、效率不高等。其次,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成本价控制的失衡。基于这些问题,当前应在实际管理中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引入绩效考核、薪酬奖金,并将之与项目的成本控制效果相联系,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对其中顺利达成目标的部门或人员予以较高的奖金,对其中执行不力,成本失控的部门或人员做出处罚,通过这种方式来全面调动相关人员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积极性。
3.3从节约支出的角度加强成本控制
3.3.1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对成本控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工程项目中标之后,相关企业应充分了解施工合同中的要求,根据工程项目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施工能力高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善的施工方案,科学利用“四新”技术,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施工环节做出优化,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目的。
3.3.2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控制
还需要切实做好全面质量检测工作, 了解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及耐久性等基本状况, 对于可能存在的各个方面隐患威胁进行有效处理, 保障整体桥梁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效果。
2.5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现场的控制
混凝土施工现场控制是控制混凝土质量最关键的环节。为避免施工现场混凝土使用中出现问题,应采取预防措施,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混凝土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混凝土的拌和地点不宜离施工现场太远,否则会增加混凝土运输的负担,运输过程中会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混凝土的正常浇筑,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和易性。
混凝土在浇筑的时候, 要结合其自身性能以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来采用适当的工艺, 确保科学性与合理性。浇筑要分层进行, 通常而言, 每层厚度在30cm~40cm。为了加强作业的连续性, 在浇筑时就要做好下一步振捣的准备, 安排相应的人员和设备。
浇筑过程中要及时振捣, 要按照实际的需要来确定采取何种方式振捣, 如果采取人工振捣, 就要对振捣过程进行严格控制, 避免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超时的情况发生。振捣要确保受震均匀, 让材料得到充分振捣, 防止振捣过度或振捣不足。振捣效果以紧密结实、无气泡、粗骨料不下沉、无渗漏、无流失为准。
2.6冬季桥梁中的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桥梁工程规模较大, 耗时较长, 因此往往会面临冬季施工的局面。由于冬季气温较低, 混凝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温度影响, 通常来讲, 如果最低温度低于-3℃, 或者连续五日平均气温低于5℃, 就要实行冬季施工措施。在混凝土拌和的时候要加入热水进行预热, 如果还是无法达到入模最低温度要求, 则可以使用预热骨料。冬季施工对混凝土配合比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减少低温的影响,避免混凝土受冻,必须在保证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水,降低水灰比,加快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同时,在冬季施工水泥的选用上,应选用高活性、高出热量的高标号水泥或快硬水泥,尽量延缓混凝土的冻结速度。在冬季施工中,可采用电加热、蓄热、暖棚等多种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和养护。此外,为了提高混凝土强度,还可以加入早强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控制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必须围绕每一个基本环节严格控制全过程,才能形成理想的标准化效果,并对每一阶段涉及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进行详细监控,避免在任何环节出现明显的威胁和不合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建山.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J].门窗, 2017 (9) :91, 94.
[2]祁晓东.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 2017 (4) :92.
[3]谭天水.对桥梁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的分析[J].低碳世界, 2016 (25) :224–225.
[4]经明.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3)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