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住房保障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高度吻合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理念,具有传统建筑不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本文从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各阶段的常见质量问题,提出质量管理上的缺陷,并提出了增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问题
1.施工前期常见的质量问题
(1)工程设计阶段常出现质量问题有:预制外墙板接缝处漏水;预制外墙板开裂;保温材料外露,造成安全隐患;预制空调板等部位出现热桥;预制墙、柱、梁、板等连接部位接缝过大;预支构件在节点处纵向钢筋连接方式选用不当;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不当;叠合楼板的拼缝处出现裂缝;现浇楼层管线密集,浇筑困难等。
(2)预制构架生产阶段常出现的问题有:构件表面出现露钢筋现象;空洞现象;缺棱掉角;混凝土强度偏低;尺寸位移偏差大;尺寸变形;保护层性能不达标。
(3)构件运输过程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运输时发生碰撞和断裂;运输车道无法通行。
(4)构件的堆放与保存常出现的质量问题:造成二次及多次搬运;构件开裂折损,连接件损坏。
2.施工阶段常见的质量问题
(1)构件吊装阶段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构件吊装时出现大的晃动和磕碰;墙板安装误差较大;钢丝绳滑落;预制柱偏差超过允许值;梯段安装困难,平直度差。
(2)构件拼装与连接阶段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构件之间钢筋发生碰撞;预制构件与模板之间固定困难;浇筑后整体性差;阳台板钢筋外露;阳台板断裂。
3.项目竣工验收及后期运营阶段的质量问题
(1)人员管理和制度管理混乱,在该项目的各种验收环节没有技术指定专门行政人员对验收资料进行归档,出现竣工验时需要前期资料不完善,还有部分验收资料分类混乱,验收资料查找工序繁琐
(2)后期的运营与维护阶段缺乏对项目的跟踪调查。
二、增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装配式建筑上述三阶段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质量要系统、全面地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1)推进相关立法建设
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现浇建筑方式,而装配式建筑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监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应当加快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及管理等环节的立法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核心环节的立法保障,既要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控制,也要加强对运输仓储阶段的质量控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第三方建筑质量监督、监理或评价机构。
(2)制定和规范各项标准
要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的提升,应在推进立法建设的同时出台与之相关的质量规范与标准条例。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晚但是速度较快,制定和规范的行业标准意义重大。装配式建筑因其特色鲜明,受环境因素、人力资源因素、设备和技术因素等的影响较大,技术标准的制定显得较为急迫。我国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的技术标准是支撑建筑主体的核心,也是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要素,其结构类型会影响建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结构的具体形式则决定了建筑材料的工艺手段以及施工方法。笔者认为,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领先性和普适性;要主动做好与现行的建筑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有效衔接;要保证保证技术标准、规范、条例之间的逻辑性。
2.提高各主体的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水准,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从设计、生产、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相关各参与主体既要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又要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特别是要做好是设计单位、生产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注重沟通、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1)提升设计企业的质量管理素养
设计单位应建立从施工图设计到执行、控制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对预制构件拆分的过程质量管控,优化核心连接节点的设计。首先,很有必要将构件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图结合,把构件结构进行再拆分,从而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连接的紧密型和科学性。其次,加强面向结构方案设计深化的质量控制,切实实现现浇主体与构件主体的无缝对接。第三,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人才缺口,精心设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案,特别重视将企业的设计规范、标准等引入到课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筑企业要与高校紧密合作,为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为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资源,为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就业提供机会,重视从业道德的培训,形成良性循环,积极培养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
(2)提升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素养
首先,由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内容包含技术标准、运行环境、生产过程、管理控制等四个层面,具体涉及到行业标准规范的确定,作业流程和绩效考核办法的制定、建材的选择、构建的标准化水平和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质量管理,不能搞“一刀切”管理。其次,要善于对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比如:生产工艺最关键,质量检验对生产质量的影响程度最突出,磨具制作及构件运输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企业应抓住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不断提高管理素养。第三,加大构建生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特色培养,又要对现有生产人员进行技术提升,只有专业人才培养到位,才可能有规范的施工。
(3)提升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素养
首先要在确定质量管理的重点。装配式建筑既重视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又重视对吊装技术和预制构件装配的管控。与传统建筑相比,对钢筋工、木工等人员的管理力度减小,而加大了对使用施工机械的技术工人的重点管理。同时,减少了对材料质量与材料供应商的管控,加大了对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
3.加大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
首先,应建立装配式建筑协会组织,通过协会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其次,通过高端项目吸引和培养人才,通过专家讲座、线上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库、企业培训包等,有效整合技术资源、行业资源和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装配式建筑培养氛围。第三,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建设。
4.推进信息化+物联网管理
借助新的思想、技术、工艺等来改进项目的质量管理,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首先要构建一个信息共享的系统,BIM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构建基于BIM平台的大数据存取作业,能有效实现设计企业、生产企业及施工单位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其次,不同参与主体将本企业相关的信息上传到平台中,建立设计、生产、调度、运输、装配等质量管理全过程的BIM大数据库,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处理与反馈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充分利用其价值,再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其他的信息需求主体,从而实现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控的效率。其次,使用基于RFID技术而建立的质量追溯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构建科学的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系统运用二维码技术或无线射频RFID技术为跟踪手段,采集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全过程信息,按照客户个性化要求或者根据合同清单中的编码要求,对每一个构件进行唯一识别,在构件将中植入类型、尺寸等相关信息,形成物物、物人之间的信息互联共享系统,及时进行装配式建筑质量溯源及问题的分析。
5.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首先要注重过程监管,对节点链接和预制构件生产这两个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进行重点监管。利用基于PDCA循环理论以及质量改进理论全面评估工程实际质量,不仅仅囿于监管监测,更重要的是对潜在的质量偏差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防控和必要的补救。其次,要扩大质量监督范围。在装配式建筑质量检验中加大对预制构件的检验,进场后还要要对吊装、连接等环节进行核查,此外,拆分构件过程中的构件连接工艺评价和缝隙处理等,都要当纳入到质量监管范围内。最后,政府监管部门则要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进行定期巡检,施工企业可安排专人驻厂监理,与相关质监站尽力信息共享机制,全方位掌控原材料、工艺、质量和加工状态,确保构件的标准性与安全性。
通过以上分析,找出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的薄弱地带,判断装配式建筑质量管控问题的真正原因,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才能将装配式建筑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