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女性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的作用及安全性

发表时间:2020/9/18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   作者:赵耀,杨龙*(通讯作者)
[导读] 研究女性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28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赵耀,杨龙*(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目的:研究女性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28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4例,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4例,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盆底肌力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盆底肌力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可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腔肌纤维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关键词】盆底康复护理;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作用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高发于中老年妇女,在患病人群中65岁老年人高达70%,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大都是由妊娠、分娩、难产、盆腔肿瘤等原因引起,患者常表现出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尿不尽、子宫脱垂、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需尽快接受治疗[1]。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中常规护理较为常见,但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和病情存在差异,常规护理难以体现出患者的个体化,其护理措施与病人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医护人员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以我院的128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盆底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28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4例,年龄24-43岁)和观察组(64例,年龄26-46岁)。两组成员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孕妇及家属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治疗效果起到直接影响,护理人员需对其加强重视度。落实健康宣教,为其普及疾病知识,告知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自护意识。对其介绍治疗方式及时及解答患者疑问。
1.2.2 心理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为慢性疾病,病程长治疗费用高,且患者对尿失禁、粪失禁、子宫脱垂等症状羞于启齿。护理人员需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告知这些症状普遍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存在,只有配合治疗才能缓解症状,否则病情延误会导致治疗费用更加高昂。
1.2.3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要点,在肛门及会阴运动中指导病人正确体位,放松其腿部肌肉,呼气时放松肛门、会阴,吸气时收缩。控制力度切勿用力过度,30min/次,3次/d。
1.3 评价指标
        本研究需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盆底肌力牛津分级系统判定盆底肌力,分级为0-5级,5级:盆底肌力优秀、4级:盆底肌力良好、0-3级:盆底肌力欠缺,盆底肌力正常率=(5级例数+4级例数)×100%,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常见并发症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并发症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例数+尿失禁例数)/总例数×100% 。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盆底肌力状况对比
        对观察组、对照组的盆底肌力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组的盆底肌力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盆底肌力状况对比[n,(%)]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由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引起,其发病原因较多,妊娠和分娩是最主要原因之一。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和女性性功能障碍,近年来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对多数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威胁,须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康复,医护人员应采取正确措施。
        常规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护理中较为常见,且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该病的并发症涉及患者隐私,且长期治疗对病人家庭经济带来一定负担,其心理负担较重[2]。提高患者疾病防御意识、打消负面心理可促进对康复治疗的配合度。常规护理未能体现疾病的特殊性和患者的差异性,其效果并不显著。
        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其护理范围既涉及生理又涉及心理,该护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治疗的个人意愿[3]。病人在后续的康复训练中依从性更高,但需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解释症状时,应保持客观态度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
        本次研究显示,对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其盆底肌力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总而言之,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护理,能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腔肌纤维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防治作用明显,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梅红. 分析不同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8,5(23):25-25.
[2]王华, 庞蔚莉.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6(12):33-34.
[3]王红燕, 冯素文. 孕产妇盆底肌训练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30):23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