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秦海滨
[导读] 通过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脑梗死,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秦海滨
   (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155811)
    【摘要】目的:通过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脑梗死,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MRI、CT检查予以确诊。随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护理。结果:通过进行术后患者分析,观察组患者相关功能评分显著优于一般组患者。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死  支架 治疗效果
   受老龄化问题的影响,脑梗死问题频发。脑梗死后患者可能会存在后遗症,同时也会造成患者具体功能不良,导致其平衡出现障碍。在患者脑梗死后经常会伴有上肢功能障碍,在发病后三个月后仍伴有功能障碍。通过研究显示上肢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时效,其如果在这三个月内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则上肢功能将会减少。同时对于其康复方法来说,在现阶段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通过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60例脑梗死患者都在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诊的患者群体中选出,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为脑梗死。将其分作人数相当的两个对比小组,区别应用不同的护理管理方法。其中包含男性患者35例,剩余25例患者都是女性。55岁-75岁是患者的年龄区间,(61.5±5.3)岁是计算后的平均年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性非常小,组间可比性良好。
   纳入标准:第一,符合临床上的脑梗死标准。第二,脑梗死发的时间不能大于三个月,同时其含稳定的脑梗死临床症状。第三,无精神疾病障碍者,意识清醒。第四,知晓其康复训练过程。排除标准:第一,曾经患有脑梗死的患者。第二,患者的心肝肺等脏器出现病变者。第三,肢体功能存在障碍者。第四,含精神分裂及精神系统疾病。
   1.2方法
   1.2.1手术过程
   在患者入院后进行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给予,术前给与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剂量为300㎎,随后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进行尼莫地平的给予。随后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患者肝素化。其中采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其中穿刺部位为右侧股动脉,并进行8F动脉鞘的置入[1]。在整个过程成功完成后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此确定狭窄部位,置入导管并将导管进行缓慢流过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近颅底处,在到达闭塞段是进行血液情况的引入,并进行导丝的退出。通过进行支架的释放,并进行支架的留置,其时长为5分钟,随后采用造影复查进行患者血管通畅情况的观察,把球囊充盈,根据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再撤出球囊。
   1.2.2.护理
   2.1术后监护
   第一,进行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对于患者来说,在术后应进行其心电监测,并给与低流量吸氧等,在此同时还要保证平卧位,避免出现头部剧烈运动的情况。通过对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相关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测,并对患者的吞咽、认知等相关情况进行观察,确保整体能力的恢复。通过进行血压的厌恶控制,在出现不良事件时应及时处理。第二,通过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护理和训练,减少偏瘫的致残率。对于患者来说,良好的姿势和体位训练可以使患者的肢体痉挛模式得到改善[2]。通过采用病理预防模式,能够促进其肢体的功能恢复,在现阶段的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中屈膝、肩关节前伸以及腕关节都作为常用姿势,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此方式的训练,可以让患者采用侧卧姿势,同时躯干向后旋转。为了防止患者疼痛应随时进行自身的调整,从而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改变,提升训练及护理功能。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脑梗死患者中,通过采用SPSS19.0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分别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进行一般组和观察组患者相关功能评分比对,其中一般组身体功能评分为74.32±2.13,心理功能为76.38±3.43,整体满意度评分为72.42±3.12。观察组患者身体功能评分为 82.41±2.47,心理功能评分为84.36±2.12,整体满意度评分为85.32±2.24,其中观察组患者相关功能评分显著优于一般组患者。
   3.讨论
   众所周知,老年群体是脑梗死的多发群体,发病急、变化快、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是脑梗死最主要的特征。深入分析之后得出造成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机体功能不断降低,因此身体素质水平相比年轻人群而言更低一些,代谢机能也相对较弱,因此给了疾病可乘之机。对于脑梗死疾病而言,其最可怕的因素不是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是患有此病的患者通常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因此患者生理和心理压力均相对较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医护人员除了致力于治疗有效率的提升,而且将目光放在了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方面,旨在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3],进而其生活质量水平得以提升,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顺利渡过有积极意义。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缺血会形成大量自由基,导致核酸、蛋白质以及脂质过氧化,致使细胞膜破坏。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造成缺血区组织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近年来临床上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治疗成为了一种新型方式,经过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的病人较多,并且都具有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用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牛英翔,蔺慕会. 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回顾性分析[J]. 河北医学,2017,23(01):60-62.
[2]王达. 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2018,38(06):3-5.
[3]王忠安,黎开谷,刘金辉,樊静. 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应用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9):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