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2
摘要:平遥古城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样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商业化严重,文化景观遭到破坏等现象,本文分析了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发展现状,并为其未来的景观保护提出了几大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并提升景观品质。
关键词:景观保护;文化景观;古城;
引言
山西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并于1997年与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此殊荣的平遥古城在这20余年里经历了它历史上最快速的变化——从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文化景观再旅游业的主导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曾经的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大大减少,被饭店、民宿、酒吧及购物空间所替代,商业气息越来越严重。
以旅游商业为主导的文化景观并不显见,同样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乔家大院曾是5A级景区,却在2019年被取消了质量等级,其原因之一就是旅游产品过度商业化,同时缺乏资源保护。这一决定对山西同类的景区都有警醒作用。平遥古城该如何保护文化景观,同时又兼具旅游开发成为值得审慎的问题。本文从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发展现状及其保护策略两方面来探讨古城文化景观的发展问题。
一、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发展现状
1.1盲目的扩张商业空间,致使空间环境污染,空间品质下降
古城的商业发展侧重点在吸引更多的人流量,导致原本占地面积仅为2.25平方公里的古城超出了承载能力,尤其在游客高峰期,古城拥挤不堪,游客的空间感受大打折扣。同时,过量的人流量带来管理不便,比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的文物磨损,还有大量的旅游垃圾,都给古城的日常维护增加了负荷。
1.2 文化景观商业化严重,对历史景观保护不到位。
平遥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自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旅游业飞速发展,截止2017年,平遥县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了60%,旅游业已成为平遥县的支柱产业。由于过度依赖旅游业,古城无可避免的陷入景观商业化的现状。原始的平遥古城建筑景观风貌和街道形制都保存有明清时代的特征,颜色素朴清雅。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方法,加之许多商户缺少对景观保护的意识,使得现今的街道景观失去了原有风貌——服装店将服饰挂在店铺外展示;餐饮店与古城风貌不符的宣传支架;随处可见的空调外机,等等都对街道景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古城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在商业发展的进程中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拆除。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因其质朴的外立面反而在一片色彩鲜艳的商业招牌中显得冷清。
1.2古城内基础设施短缺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座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内部的公共设施建设没有与迅速发展的商业齐头并进,基础建设长期停滞。古城内缺乏供游客停歇的室外公共区,游客们陷入走累了找不到休息的空间只能进店消费的窘境;电线杆在道路行进过程随处可见。此外,古城内还缺少很多公共卫生间,直饮水台,垃圾桶等基础的公共设施。
1.4 古城内原住民的减少
在巨大的商业收益吸引下,不少古城里的原住民选择迁出古城,租售自住宅,而外来的商户和游客占比不断上升,古城在不断“大换血”。
古城原就是居住区,这里的生活气息是平遥古城文化景观里重要的一一环,如果“大换血”使古城的原住民一再减少,古城没有了曾今的生活气息,古城的内在灵魂也将不复存在。
二、文化景观保护策略
2.1扩大景观保护范畴
我国文化古城保护的道路从开始保护古城中的重点建筑逐渐转向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平遥古城的保护范围也应该从老城区逐渐向周边的居民区扩展,协调地发展古城内外的景观,使得景观面和谐统一,没有断层。平遥古城的发展可否有持续性,很大一方面也和周边景观的衬托息息相关,保护好古城周边的人文景观环境,切实为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提升,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合理插入绿地空间
现今的古城内少有集中性的公共活动绿地,路网中也少有绿化用地,这使游客在游览过程没有能停歇的地方,夏日天气炎热时也无树荫,原住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多有不便。在进行文化景观保护时应采取合理加入绿地的手法,在尊重古城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人群流动的规律,在适当的位置少量加入绿地景观,为古城增一抹绿色,添一份阴凉。
2.3 文化景观的渗透
文化景观中的根基是其文化,也是保护古城的重要目标,因此古城中对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文化体现在景观中能通过立面、色彩、符号等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对古城文化的保护中要注重对于景观立面的塑造,对于不和谐的立面出台系统的整治方法,严格控制街道外立面的用色和各商业空间的门牌,力求与古城风貌保持统一,衬托重点历史建筑的威严。此外要严格控制KTV、酒吧类、电子游艺类的商业空间的数量增长,这些空间与古城的文化底蕴并无关联,应鼓励与平遥古城历史发展文化相一致的商业形式,例如古城有的漆器产业是平遥的一大产业代表,可以围绕漆器这一主题开办漆器作品展、漆器制作体验馆等,在弘扬漆器文化同时又有一定商业收入。
结语
本文分析了平遥古城文化景观发展现状,并为其未来景观保护提出了三大策略:扩大景观保护范畴、合理插入绿地空间、文化景观的渗透,希望对平遥古城未来的文化景观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也希望对山西的其他古镇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峰,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0,(01)9-14
[2]明庆忠,段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古镇旅游景观空间重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6(1):2-48
[3]肖庆华,潘纯琳都市文化景观的空间生产——以“文殊坊”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12),54-56
[4]刘昆空间生产机制下城市景观的拼贴[J]人文地理,2015(1),50-55
[5]郓凌,王志章空间生产语境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失忆与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1(2),35-41
[6]赵敏旅游挤出效应下的丽江古城文化景观生产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1-2692015,1-269
[7]张海霞平遥古城旅游开发与文化景观变化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5-60
[8]丁新军,田菲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驱动型城镇化研究——基于山西平遥古城案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5),13-20
作者简介:刘雨雁(1991.07-),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风景园林,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