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工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何加强混凝土的裂缝治理工作不仅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该类问题也被社会广泛关注。混凝土的裂缝现象不仅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而影响其使用功能。基于此,我国的建筑部门必须要立足于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化调整,保障其质量符合工程标准。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
一.混凝土裂缝种类
1.表面裂缝。这种裂缝能够很容易被看到,主要是温度裂缝,一般危害较小,但是影响外观质量。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负压而使混凝土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变形而开裂,此种裂缝一般小于0.2mm,纹路不连续。
2.深层裂缝。这种裂缝部分切断了结构断面,对结构耐久性产生一定危害。在混凝土出现这种裂缝后,会影响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结合,导致混凝土无法对钢筋进行保护,钢筋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后,会加快氧化,出现生锈现象。在建筑中,钢筋是能够加固建筑结构的一种方法,如果出现生锈现象,那么就会破坏钢筋完整性,影响建筑结构。
3.贯通裂缝。这种裂缝一种情况是由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支撑体系沉陷或者过早拆除支撑体系形成的。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二.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1.原材料的影响。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当内外温差超过25℃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就越大,产生的变形越大。所以水泥品种的选择及用量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混凝土组成还有沙子、石子、掺合料及外加剂等材料,其中骨料中含泥量及含泥块量超标也会使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以及外加剂、水中氯离子含量也是混凝土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原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2.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混凝土在早期温度上升时,产生的膨胀受到约束而形成压应力;当温度下降时,则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混凝土内部由于水泥的水化热而形成中心温度高,热膨胀大,因而在中心区形成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如果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
3.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建筑工程所处环境影响是建筑工程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比较敏感的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天气情况等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极大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度、浇筑温度和散热温度三者的叠加。当气温骤降时会大大增加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的温差及温度应力,造成裂缝。
4.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据统计,混凝土中80%的水分要蒸发,只有20%左右的水分是混凝土硬化所必需的。最初失去的30%左右自由水分是不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随着陆续干燥使20%的吸附水逸出,就会出现收缩,而表面收缩快,内部收缩慢,内外收缩不一致,变形不一样,从而造成混凝土裂缝。
5.地基下陷导致裂缝。该类裂缝产生的原因基本都是地基出现问题,局部破损或者塌陷,整个建筑非正常下陷或者下陷程度不等,从而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对人民群众的威胁最大,影响整个建筑的强度,其原因包含多方面,材料质量不合格,强度不够,出现塌陷;地下酸性物质较多,腐蚀地基结构,造成塌陷;施工前未对地质结构强度进行勘察,地质结构强度欠缺,发生塌陷。混凝土结构未达到设计强度而拆除支撑体系也会由于自重产生裂缝。
三.关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治理措施
如果要治理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就要从成因的根本点出发。所以,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问题。
1.控制施工材料的选择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选择原材料,保证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避免因为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影响建筑物质量,在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成本投入,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这过程中还需要将原材料进行妥善储存,放置在通风地方,保证原材料的干燥,这样能够防止原材料变质现象发生。还需要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够受到污染,比如在使用水泥时,要确认其成分比例,然后再合理使用对应的水泥,这样才能够保证混凝土质量符合标准,进一步保证混凝土不出现裂缝。
2.降低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温度
由上面的叙述可知,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会造成它出现裂缝,所以,控制温度就是我们在解决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问题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提高混凝土自身适应性这一点着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调整其厚度、应用的水泥和其他材料的类型及用量等一切可能影响混凝土自身适应性的因素,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注重应用后的检测问题。当进行下一施工环节前,需要检测混凝土的温度是否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以防止其出现裂缝。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温度过高,我们一定要马上进行处理,处理过后还需再次进行检测,直到检测结果达标后,方可进行下一施工环节。
3.严格把控浇筑过程
第一点,在进行浇筑过程之前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规格确定。如,确定具体的浇筑范围、科学的浇筑温度和适宜的浇筑时间。此外,必要时还需要对可能的裂缝出现处进行提前预判,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状况降到最低限度。第二点,震动也会使浇筑后24小时以内的混凝土产生裂纹。所以,混凝土在浇筑后的24小时内不宜吊卸物料。此外,即使是在混凝土凝固后也要注意震动对混凝土的影响。第三点,对混凝土的检测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以确保其质量合格。
4.结合施工现场环境与现浇构件特点设计养护计划
养护过程的关键在于为混凝土的物化反应提供最佳条件,使其内部发生匀速的反应并减小内部应力的影响,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孔隙及裂缝等内外部缺陷。而对于结构形式和体量不同的混凝土构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状况设计不同的养护和监测措施,才能够有效采取相应措施和防止出现裂缝。首先,在常规的保湿等防护措施之外,应注重对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速度以及强度进行定期检测和记录,观察结构表面或复杂结构部位是否出现细微裂纹,同时由工程技术人员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或进行相关施工工艺的改进。其次,大体积混凝土应有专门的降温养护措施,养护时可根据需要在混凝土内布置散热水管进行循环流水降温,以达到控制内部温度和内部降温的目的,保证内外温差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结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裂缝在建筑工程中非常常见,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面对种种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问题和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和相关单位都应该予以重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完善现有裂缝控制技术和加强监督管理等方式,从而不断地加强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抗拉能力,从而为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立稳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左奇丽.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对策[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9,17(1):305.
[2] 滕 江.基于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0).
[3]郑伟芳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探究[J].江西建材,2015,19:113-114.